201110国庆假期学电子的总结暨谈中国的教育

796阅读 0评论2011-10-11 imjacob
分类:嵌入式

趁着国庆的时间,看了MIT的《电路和电子学》这门课,感觉相当不错。这门课感觉是我们大学里的电路,模电,数电的综合体。感觉他们的老师讲得生动多了,我基本都听懂了。我还像个学生那样,边听边记笔记。这门课有些东西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例如,
1.他引入某个东西之前,都要先讲这个东西怎么用的,而我大学里的老师似乎没有。
2.还有上课老师会很快速的做一些实验,或者几乎每节课都有一个做实验演示的老师。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3.老师明明有很完好的ppt,但它依然用板书,优点是显然的,给大家以探索的感觉,慢慢推导的感觉,而不是ppt刷刷一下子结论都出来了。
4.每节课之前都会把上一节课的东西帮助大家复习一遍
5.讲课过程中随时允许学生提问
6.采用的是lecture+复习课+小考的形式。我读大学那会儿只有上课,大考。
7.还有很多。。。

后来又发现清华把他们的教材《Foundations of analog and digital electronic circuits》翻成中文了,名叫 《》又迫不及待的买回家了。虽然还没怎么看,但又发现这本书的译者于歆杰等老师就是清华电路课的老师,他们都到MIT去考察了很久,写了一些介绍国外教育的情况,并且编了自己的电路书《》,网上也把他们的课给公开了 。我限于时间又看了一集半。感觉也是非常好。于老师的讲课形式我也非常喜欢,能看出有学MIT的地方。

但我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讲课都非常浅显易懂。我以前老以为我读大学的时候是我能力太差了,理解不了老师讲的东西,看书也够呛。现在知道实在是我的老师太差了,整一个早本宣读。人家MIT 清华的学生够优秀了吧,他们的老师怎么讲的那么直白,那么易懂呢。

再讲讲MIT 的那门课,我偶尔查阅了相关资料后知道,我们的教科书用的都是磁场和电路结合起来的形式,这是学苏联的。这可能和之前的学生对无线电了解更多,那时不了解电脑,也没有电脑格局有关。但时代变了,MIT 打破了这种模式,进行了改革,他变成把电路搞成计算机的形式来讲,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模式。而我认为,在现在普通学生把计算机玩得很溜的社会,这种教学方式明显更易接受。试问,这在中国可能吗?即使中国有个老师想到了这种方法,他敢实施吗?我们教育部的大纲里把一条一条扣得死死的,老师怎么去改?像清华的于歆杰老师等明显能看出想改革的痕迹,但步子明显比MIT的老师小得多。

我在想我们的教育如果一直是这样,那会怎么样?前几天乔布斯和我们说再见了,我们的媒体都在说他们苹果的创新,我想说教材的创新也是创新啊,没有教材的创新,教材的与时俱进,其他的创新是不是会更难?
上一篇:201109的总结
下一篇:关于ucgui的字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