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修改的基础是NOR flash芯片的更换,由原来Intel 芯片E28F128换为S29GL128N,(该芯片是Spansion公司的,被AMD收购),芯片由以前的8M也变为16M,所以大体修改分两个方面,一是Uboot,一是linux内核。
一.Uboot的修改
在uboot中由于换了新的flash芯片,Uboot不一定支持,所以需要修改对他的识别:
(1) 修改在 include/configs 下的at91rm9200dk.h文件
在这个文件头中主要定义了两个变量,一类是选项,前缀为CONFIG_,用来选择处理器,设备接口,命令,属性等,主要用来决定是否编译某些文件或者函数。一类是参数,前缀是CFG_,用来定义总线频率,串口波特率,FLASH地址参数等。这些常量参数主要用来支持通用目录中的代码,定义板子资源参数。
在该文件中,我们主要改了以下两项,主要是flash中的参数:
#define CFG_ENV_ADDR (PHYS_FLASH_1 + 0xfe0000) //环境变量的地址,参考在Linux内核中的phymap.c函数中的分区来看,PHYS_FLASH_1为flash的起始地址。
#define CFG_ENV_SIZE 0x20000 //每个扇区的大小,这里芯片是128k,不同的芯片不同,参考芯片手册。
有时需要设置flash的片数,一片还是两片,在
#define CFG_ENV_IS_IN_FLASH 1 中设置
u-boot的命令也是通过目标板的配置头文件来配置的,比如要添加ping命令,就必须添加CFG_CMD_NET和CFG_CMD_PING才行。不然common/cmd_net.c就不会被编译了。
从这里我可以这么认为,u-boot工程可配置性和移植性可以分为两层:
一是由Makefile来实现,配置工程要包含的文件和文件夹上,用什么编译器。
二是由目标板的配置头文件来实现源码级的可配置性,通用性。主要使用的是#ifdef #else #endif 之类来实现的。
(2) 在linux/include flush.h 文件
1增加芯片Device IDs
#define AMD_ID_GL128N_3 0x22012201 /* 3rd ID word for S29GL128N */
2增加FLASH identification codes
#define FLASH_S29GL128N 0x00F1 /* Spansion S29GL128N */
3 增加manufacturer offsets
#define FLASH_MAN_AMD 0x00000000 /* AMD */
(3) 在board/at91rm9200dk 下的flash.c 文件
在这里面有几个部分需要改动,一是读flash的各种信息,如制造商ID等,通过,flash_get_size();在一个写周期期中,往任意地址写上0x90就可以了。
/* Write auto select command sequence */
addr[FLASH_CYCLE1] = 0x00AA; /* for AMD, Intel ignores this */
addr[FLASH_CYCLE2] = 0x0055; /* for AMD, Intel ignores this */
addr[FLASH_CYCLE1] = 0x0090; /* selects Intel or AMD */
二是设置保护区,把uboot,和环境变量的保护区。
三是写和擦除函数,注意写和擦出的操作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