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的危機》閱後感

2499阅读 0评论2006-03-17 黃志華
分类:

  

 

 

 

  讀朱競編的《漢語的危機》(文化藝術出版社058月初版),讀到其中一兩篇談簡化字的文章,頗有一點感慨。

 

  以下先引一些原文:

  簡化漢字首先是階級鬥爭理論的產物:「漢字太繁,簡化有助於人民學文化。」台灣五十年代起注重教育,保證教育經費,扶助平民子弟入學,而不是減少部份漢字筆畫,終於為嗣後的經濟起飛準備了人才基礎。台灣到七十年代已經掃除文盲。

  香港長期以來素有「文化沙漠」之稱,遲至1974年才開始實行義務教育制度。所以早年離港「闖蕩」歐洲的華僑教育程度普遍低下。香港經濟逐年興旺,港府推行義務教育之後,文化沙漠景觀逐漸淡出,八十年代科學人文活動日益增色。香港的中文教育基本上仍以繁體為正體,但普及教育速度不慢。文化城市的姿色已初露端倪。

  中國大陸實行簡化四十年,然而文盲人口仍高達近兩億。半文盲更難以統計。其中大部份仍是工人農民。簡化漢字無助於教育普及,已經可見分曉。實際上,關鍵在於國家的教育投資和社會安定程度。簡化政策不僅沒有推助教育,「同音歸併」反而增加了社會語文的嚴重混亂。

  簡化漢字原是為了簡便求快。簡繁閱讀速度無異,只是筆寫稍微簡單一點,可是中國民間早已流行約定俗成的行書字體,實在算不上是簡化之功。決定性的結論更在於電腦輸入成功以後。實踐證明繁簡輸入一樣快。不論是中國大陸的拼音輸入,還是安子介數字輸入,或是台灣的注音字母,以及北京的五筆字型和台灣的倉頡碼,都可以達到不亞於英文的輸入速度。……繁簡兩體反而增加了輸入的錯字率,出現了世界上幾乎任何國家都不存在的兩種體系的轉換錯字麻煩。……

  簡化錯了,能否恢復繁體舊制呢?很遺憾,幾乎不可能……試想,所有圖書館、印刷出版系統、國家檔案、人民身份證……都要改舊換新,耗費更非今天的國力所堪承擔,而時間越久,恢復舊制就越顯得渺茫。

      彭小明:「漢字命運憂思錄──讀《昭雪漢字百年冤案》」

 

 

  ……由於閱讀,繁體字我認得,但着實不能寫。在大陸繁體字像書法,近乎藝術。到了外邊,簡化字看得少了,繁體字卻看得多了,於是有許多奇怪的感覺(過去在國內教書,每見把古文印為簡體便覺得欠勁,彷彿鄉紳的衣着掉了紐扣,頗為不雅。現在的感受與之相反)。比如看《人民日報.海外版》,便覺得它像長了學問。讀朋友在海外寫的文章,也覺得他們有了修行。其實詞還是那些詞,語調還是他們過去的語調,但印成了繁體,感覺卻不一樣。看了幾篇自己的文字,見換了字體,也覺得自己規矩了些,比如「聖」字,那真是要「耳」聽「口」誦,正襟危坐,不像「圣」那麼土氣隨便。再如「漢」字,一下就回到了秦漢朝,「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字形的底氣延伸了兩千年。而「漢」字總讓人想到大漢族,十億人。

  人們說中國的文化在台灣。此事我不在行,不好這麼說。但台灣的繁體字確實上下貫通,讓人感至文化的延續,那畢竟是三千年的魅力。大陸的簡化字像動物割了尾巴…這些年有了文化意識,尤其覺得失了傳統沒了着落……

      一平:「簡化字雜談」

 

 

  其實兩篇文章都很長,絕不可能都全文搬到這裡來,但相信上引的片段,亦足以喚起大家對當前漢語的許多窘態的認識。而筆者很震撼的是,竟從內地的圖書裡讀到了承認簡化字是簡化錯了的說法。

 

  回想起來,自己小學的時候就能繁簡兩由之,不過畢竟是受繁體字教育的,筆下的文字仍以繁體字為主。可是,我很多前輩卻不以為然,尤其喜愛詩詞的前輩,他們真的不願接受把古典詩詞以簡化字排印,他們只會買內地用繁體字排印的古典詩詞集。筆者當然並沒有他們那樣極端,然而也真是隱約覺得,詩詞的讀寫,用繁體字的感覺會更美麗些。

 

  以前我也不覺得繁簡兩制並存有甚麼問題,可是自從學會上網,就發覺問題很多,至少內地很多軟件我在繁體字區的用起來很麻煩,因為即使能用,那些幫助說明都變了亂碼,有幫助說明等於無,只好瞎子摸象,仿佛是在用阿拉伯文編寫的軟件。再說,有時也擔心,在這裡貼的繁體字文章,有多少內地網民能看得懂。而偶然間,也碰到某些網點是並不支援繁體字的,很是煩惱。

 

  以前,我為中國人能書同文而自豪,而今,很多華人為不能在網上書同文而苦惱,而這種苦惱又是否有解決的一天呢?

 

 

 

 

 

 

 

 

 

 

   

上一篇:「進步」中的陷阱──音樂隨想
下一篇:圍棋vs黑白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