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剛收到的《中國音樂(季刊)》零六年第二期,內有一篇「歷史不會忘記他──『劉雪庵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活動』綜述」,文中提到劉的名作《
文中又引到許常惠的文章:「沒想到這樣一首名滿中日的流行歌,後來卻給劉雪庵帶來天大的災難。人們喜愛它的程度,比起當年有增無減。」
坦白說,筆者也很喜歡《
7674阅读 56评论2006-06-30 黃志華
分类:
瀏覽剛收到的《中國音樂(季刊)》零六年第二期,內有一篇「歷史不會忘記他──『劉雪庵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活動』綜述」,文中提到劉的名作《
文中又引到許常惠的文章:「沒想到這樣一首名滿中日的流行歌,後來卻給劉雪庵帶來天大的災難。人們喜愛它的程度,比起當年有增無減。」
坦白說,筆者也很喜歡《
謝謝煒明兄提供一個這樣珍貴的同類例子。
四句樂曲用同一起音的,粵語歌裡面也有。 學生舉鐘鎮濤創作的《不可以不想你》一例,起首兩段共八句都是用「6 5」起的(似乎是弱起),而且一三句旋律相同,這與《何日君再來》以主音強拍起有所不同。鄭國江老師在填這首詞的時候,就很好地把握了歌曲旋律的這個特徵,用了排比句式,也就是《唱足十三年·鄭國江長篇31》中所指出的特點。 http://blog.chinaunix.net/u/14418/showart_373094.html 後面「柔情蜜意」,轉出兩段,兩段前三句一樣,都用模進,也是旋律上的一個特點,但填詞時沒有利用這種特點——粵語填詞似乎也不怎麽利用旋律模進特點的。可惜就是填詞如老師所言,「落入俗套」了。 從這個例子前面的同起音配排比句可見,倚聲填詞時把握旋律特徵是非常重要的。句式與旋律樂句之間聯繫密切的,就不可以填壞歌詞,糟蹋了旋律。
原來是在那個欄目,一直還沒看到。多謝老師的分享!
煒明兄,敝小站有一個「歌評往事」的系列,或可一遂兄之好奇。
老師的網志真是琳琅滿目,有不少文章都讓學生別開眼界,又與我素來喜好頗接近。學生最好奇的是,老師當年是如何開始做詞樂評議的硏究的呢?怎樣從數千首的流行歌曲中披沙揀金地指出其中的精華的呢?
唉!一直都沒有抽時間去研究一下這個曲調,為的是不屬刻下的研究目標。但很高興煒明兄讓我分享研究心得!
昨晚看得糊眼兒了,上面『第四句就將這形態縮到一起,成為「1. _3 .6.1 **_」形式,小結前三句』誤。第四句應是「1. _2 .6.1 **_」。
這裡有一個簡譜(錯處不少,愼入): http://www.myscore.org/showarticle.asp?id=385 除了老師在前指出的之外,前面三句都是「1. _3 ** .6.1_」形態,第四句就將這形態縮到一起,成為「1. _3 .6.1 **_」形式,小結前三句。從詞律觀之,在下認為前四句特別是前三句,應以去聲起,要填得入律殊為不易。 這首「靡靡之音」,除了前四句以主音起之外,還可看看其中五聲調模進手法的運用。如後面第五、第六句前面四個音符是五聲調的模進。第七、第八句換個節奏,又用模進——嗯,也是五聲調模進。
謝謝煒明兄提供一個這樣珍貴的同類例子。
四句樂曲用同一起音的,粵語歌裡面也有。 學生舉鐘鎮濤創作的《不可以不想你》一例,起首兩段共八句都是用「6 5」起的(似乎是弱起),而且一三句旋律相同,這與《何日君再來》以主音強拍起有所不同。鄭國江老師在填這首詞的時候,就很好地把握了歌曲旋律的這個特徵,用了排比句式,也就是《唱足十三年·鄭國江長篇31》中所指出的特點。 http://blog.chinaunix.net/u/14418/showart_373094.html 後面「柔情蜜意」,轉出兩段,兩段前三句一樣,都用模進,也是旋律上的一個特點,但填詞時沒有利用這種特點——粵語填詞似乎也不怎麽利用旋律模進特點的。可惜就是填詞如老師所言,「落入俗套」了。 從這個例子前面的同起音配排比句可見,倚聲填詞時把握旋律特徵是非常重要的。句式與旋律樂句之間聯繫密切的,就不可以填壞歌詞,糟蹋了旋律。
原來是在那個欄目,一直還沒看到。多謝老師的分享!
煒明兄,敝小站有一個「歌評往事」的系列,或可一遂兄之好奇。
老師的網志真是琳琅滿目,有不少文章都讓學生別開眼界,又與我素來喜好頗接近。學生最好奇的是,老師當年是如何開始做詞樂評議的硏究的呢?怎樣從數千首的流行歌曲中披沙揀金地指出其中的精華的呢?
唉!一直都沒有抽時間去研究一下這個曲調,為的是不屬刻下的研究目標。但很高興煒明兄讓我分享研究心得!
昨晚看得糊眼兒了,上面『第四句就將這形態縮到一起,成為「1. _3 .6.1 **_」形式,小結前三句』誤。第四句應是「1. _2 .6.1 **_」。
這裡有一個簡譜(錯處不少,愼入): http://www.myscore.org/showarticle.asp?id=385 除了老師在前指出的之外,前面三句都是「1. _3 ** .6.1_」形態,第四句就將這形態縮到一起,成為「1. _3 .6.1 **_」形式,小結前三句。從詞律觀之,在下認為前四句特別是前三句,應以去聲起,要填得入律殊為不易。 這首「靡靡之音」,除了前四句以主音起之外,還可看看其中五聲調模進手法的運用。如後面第五、第六句前面四個音符是五聲調的模進。第七、第八句換個節奏,又用模進——嗯,也是五聲調模進。
謝謝煒明兄提供一個這樣珍貴的同類例子。
四句樂曲用同一起音的,粵語歌裡面也有。 學生舉鐘鎮濤創作的《不可以不想你》一例,起首兩段共八句都是用「6 5」起的(似乎是弱起),而且一三句旋律相同,這與《何日君再來》以主音強拍起有所不同。鄭國江老師在填這首詞的時候,就很好地把握了歌曲旋律的這個特徵,用了排比句式,也就是《唱足十三年·鄭國江長篇31》中所指出的特點。 http://blog.chinaunix.net/u/14418/showart_373094.html 後面「柔情蜜意」,轉出兩段,兩段前三句一樣,都用模進,也是旋律上的一個特點,但填詞時沒有利用這種特點——粵語填詞似乎也不怎麽利用旋律模進特點的。可惜就是填詞如老師所言,「落入俗套」了。 從這個例子前面的同起音配排比句可見,倚聲填詞時把握旋律特徵是非常重要的。句式與旋律樂句之間聯繫密切的,就不可以填壞歌詞,糟蹋了旋律。
原來是在那個欄目,一直還沒看到。多謝老師的分享!
煒明兄,敝小站有一個「歌評往事」的系列,或可一遂兄之好奇。
老師的網志真是琳琅滿目,有不少文章都讓學生別開眼界,又與我素來喜好頗接近。學生最好奇的是,老師當年是如何開始做詞樂評議的硏究的呢?怎樣從數千首的流行歌曲中披沙揀金地指出其中的精華的呢?
唉!一直都沒有抽時間去研究一下這個曲調,為的是不屬刻下的研究目標。但很高興煒明兄讓我分享研究心得!
昨晚看得糊眼兒了,上面『第四句就將這形態縮到一起,成為「1. _3 .6.1 **_」形式,小結前三句』誤。第四句應是「1. _2 .6.1 **_」。
這裡有一個簡譜(錯處不少,愼入): http://www.myscore.org/showarticle.asp?id=385 除了老師在前指出的之外,前面三句都是「1. _3 ** .6.1_」形態,第四句就將這形態縮到一起,成為「1. _3 .6.1 **_」形式,小結前三句。從詞律觀之,在下認為前四句特別是前三句,應以去聲起,要填得入律殊為不易。 這首「靡靡之音」,除了前四句以主音起之外,還可看看其中五聲調模進手法的運用。如後面第五、第六句前面四個音符是五聲調的模進。第七、第八句換個節奏,又用模進——嗯,也是五聲調模進。
謝謝煒明兄提供一個這樣珍貴的同類例子。
四句樂曲用同一起音的,粵語歌裡面也有。 學生舉鐘鎮濤創作的《不可以不想你》一例,起首兩段共八句都是用「6 5」起的(似乎是弱起),而且一三句旋律相同,這與《何日君再來》以主音強拍起有所不同。鄭國江老師在填這首詞的時候,就很好地把握了歌曲旋律的這個特徵,用了排比句式,也就是《唱足十三年·鄭國江長篇31》中所指出的特點。 http://blog.chinaunix.net/u/14418/showart_373094.html 後面「柔情蜜意」,轉出兩段,兩段前三句一樣,都用模進,也是旋律上的一個特點,但填詞時沒有利用這種特點——粵語填詞似乎也不怎麽利用旋律模進特點的。可惜就是填詞如老師所言,「落入俗套」了。 從這個例子前面的同起音配排比句可見,倚聲填詞時把握旋律特徵是非常重要的。句式與旋律樂句之間聯繫密切的,就不可以填壞歌詞,糟蹋了旋律。
原來是在那個欄目,一直還沒看到。多謝老師的分享!
煒明兄,敝小站有一個「歌評往事」的系列,或可一遂兄之好奇。
老師的網志真是琳琅滿目,有不少文章都讓學生別開眼界,又與我素來喜好頗接近。學生最好奇的是,老師當年是如何開始做詞樂評議的硏究的呢?怎樣從數千首的流行歌曲中披沙揀金地指出其中的精華的呢?
唉!一直都沒有抽時間去研究一下這個曲調,為的是不屬刻下的研究目標。但很高興煒明兄讓我分享研究心得!
謝謝煒明兄提供一個這樣珍貴的同類例子。
四句樂曲用同一起音的,粵語歌裡面也有。 學生舉鐘鎮濤創作的《不可以不想你》一例,起首兩段共八句都是用「6 5」起的(似乎是弱起),而且一三句旋律相同,這與《何日君再來》以主音強拍起有所不同。鄭國江老師在填這首詞的時候,就很好地把握了歌曲旋律的這個特徵,用了排比句式,也就是《唱足十三年·鄭國江長篇31》中所指出的特點。 http://blog.chinaunix.net/u/14418/showart_373094.html 後面「柔情蜜意」,轉出兩段,兩段前三句一樣,都用模進,也是旋律上的一個特點,但填詞時沒有利用這種特點——粵語填詞似乎也不怎麽利用旋律模進特點的。可惜就是填詞如老師所言,「落入俗套」了。 從這個例子前面的同起音配排比句可見,倚聲填詞時把握旋律特徵是非常重要的。句式與旋律樂句之間聯繫密切的,就不可以填壞歌詞,糟蹋了旋律。
昨晚看得糊眼兒了,上面『第四句就將這形態縮到一起,成為「1. _3 .6.1 **_」形式,小結前三句』誤。第四句應是「1. _2 .6.1 **_」。
這裡有一個簡譜(錯處不少,愼入): http://www.myscore.org/showarticle.asp?id=385 除了老師在前指出的之外,前面三句都是「1. _3 ** .6.1_」形態,第四句就將這形態縮到一起,成為「1. _3 .6.1 **_」形式,小結前三句。從詞律觀之,在下認為前四句特別是前三句,應以去聲起,要填得入律殊為不易。 這首「靡靡之音」,除了前四句以主音起之外,還可看看其中五聲調模進手法的運用。如後面第五、第六句前面四個音符是五聲調的模進。第七、第八句換個節奏,又用模進——嗯,也是五聲調模進。
原來是在那個欄目,一直還沒看到。多謝老師的分享!
煒明兄,敝小站有一個「歌評往事」的系列,或可一遂兄之好奇。
老師的網志真是琳琅滿目,有不少文章都讓學生別開眼界,又與我素來喜好頗接近。學生最好奇的是,老師當年是如何開始做詞樂評議的硏究的呢?怎樣從數千首的流行歌曲中披沙揀金地指出其中的精華的呢?
唉!一直都沒有抽時間去研究一下這個曲調,為的是不屬刻下的研究目標。但很高興煒明兄讓我分享研究心得!
昨晚看得糊眼兒了,上面『第四句就將這形態縮到一起,成為「1. _3 .6.1 **_」形式,小結前三句』誤。第四句應是「1. _2 .6.1 **_」。
這裡有一個簡譜(錯處不少,愼入): http://www.myscore.org/showarticle.asp?id=385 除了老師在前指出的之外,前面三句都是「1. _3 ** .6.1_」形態,第四句就將這形態縮到一起,成為「1. _3 .6.1 **_」形式,小結前三句。從詞律觀之,在下認為前四句特別是前三句,應以去聲起,要填得入律殊為不易。 這首「靡靡之音」,除了前四句以主音起之外,還可看看其中五聲調模進手法的運用。如後面第五、第六句前面四個音符是五聲調的模進。第七、第八句換個節奏,又用模進——嗯,也是五聲調模進。
謝謝煒明兄提供一個這樣珍貴的同類例子。
四句樂曲用同一起音的,粵語歌裡面也有。 學生舉鐘鎮濤創作的《不可以不想你》一例,起首兩段共八句都是用「6 5」起的(似乎是弱起),而且一三句旋律相同,這與《何日君再來》以主音強拍起有所不同。鄭國江老師在填這首詞的時候,就很好地把握了歌曲旋律的這個特徵,用了排比句式,也就是《唱足十三年·鄭國江長篇31》中所指出的特點。 http://blog.chinaunix.net/u/14418/showart_373094.html 後面「柔情蜜意」,轉出兩段,兩段前三句一樣,都用模進,也是旋律上的一個特點,但填詞時沒有利用這種特點——粵語填詞似乎也不怎麽利用旋律模進特點的。可惜就是填詞如老師所言,「落入俗套」了。 從這個例子前面的同起音配排比句可見,倚聲填詞時把握旋律特徵是非常重要的。句式與旋律樂句之間聯繫密切的,就不可以填壞歌詞,糟蹋了旋律。
原來是在那個欄目,一直還沒看到。多謝老師的分享!
煒明兄,敝小站有一個「歌評往事」的系列,或可一遂兄之好奇。
老師的網志真是琳琅滿目,有不少文章都讓學生別開眼界,又與我素來喜好頗接近。學生最好奇的是,老師當年是如何開始做詞樂評議的硏究的呢?怎樣從數千首的流行歌曲中披沙揀金地指出其中的精華的呢?
唉!一直都沒有抽時間去研究一下這個曲調,為的是不屬刻下的研究目標。但很高興煒明兄讓我分享研究心得!
昨晚看得糊眼兒了,上面『第四句就將這形態縮到一起,成為「1. _3 .6.1 **_」形式,小結前三句』誤。第四句應是「1. _2 .6.1 **_」。
這裡有一個簡譜(錯處不少,愼入): http://www.myscore.org/showarticle.asp?id=385 除了老師在前指出的之外,前面三句都是「1. _3 ** .6.1_」形態,第四句就將這形態縮到一起,成為「1. _3 .6.1 **_」形式,小結前三句。從詞律觀之,在下認為前四句特別是前三句,應以去聲起,要填得入律殊為不易。 這首「靡靡之音」,除了前四句以主音起之外,還可看看其中五聲調模進手法的運用。如後面第五、第六句前面四個音符是五聲調的模進。第七、第八句換個節奏,又用模進——嗯,也是五聲調模進。
謝謝煒明兄提供一個這樣珍貴的同類例子。
四句樂曲用同一起音的,粵語歌裡面也有。 學生舉鐘鎮濤創作的《不可以不想你》一例,起首兩段共八句都是用「6 5」起的(似乎是弱起),而且一三句旋律相同,這與《何日君再來》以主音強拍起有所不同。鄭國江老師在填這首詞的時候,就很好地把握了歌曲旋律的這個特徵,用了排比句式,也就是《唱足十三年·鄭國江長篇31》中所指出的特點。 http://blog.chinaunix.net/u/14418/showart_373094.html 後面「柔情蜜意」,轉出兩段,兩段前三句一樣,都用模進,也是旋律上的一個特點,但填詞時沒有利用這種特點——粵語填詞似乎也不怎麽利用旋律模進特點的。可惜就是填詞如老師所言,「落入俗套」了。 從這個例子前面的同起音配排比句可見,倚聲填詞時把握旋律特徵是非常重要的。句式與旋律樂句之間聯繫密切的,就不可以填壞歌詞,糟蹋了旋律。
原來是在那個欄目,一直還沒看到。多謝老師的分享!
煒明兄,敝小站有一個「歌評往事」的系列,或可一遂兄之好奇。
老師的網志真是琳琅滿目,有不少文章都讓學生別開眼界,又與我素來喜好頗接近。學生最好奇的是,老師當年是如何開始做詞樂評議的硏究的呢?怎樣從數千首的流行歌曲中披沙揀金地指出其中的精華的呢?
唉!一直都沒有抽時間去研究一下這個曲調,為的是不屬刻下的研究目標。但很高興煒明兄讓我分享研究心得!
昨晚看得糊眼兒了,上面『第四句就將這形態縮到一起,成為「1. _3 .6.1 **_」形式,小結前三句』誤。第四句應是「1. _2 .6.1 **_」。
這裡有一個簡譜(錯處不少,愼入): http://www.myscore.org/showarticle.asp?id=385 除了老師在前指出的之外,前面三句都是「1. _3 ** .6.1_」形態,第四句就將這形態縮到一起,成為「1. _3 .6.1 **_」形式,小結前三句。從詞律觀之,在下認為前四句特別是前三句,應以去聲起,要填得入律殊為不易。 這首「靡靡之音」,除了前四句以主音起之外,還可看看其中五聲調模進手法的運用。如後面第五、第六句前面四個音符是五聲調的模進。第七、第八句換個節奏,又用模進——嗯,也是五聲調模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