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王菲《Di-Dar》(1)

4091阅读 14评论2006-11-15 黃志華
分类:

  

 

 

  這一輯共十一篇的文字,都是圍繞王菲《Di Dar》唱片而談,而最後兩篇其實是答讀者信的,不過因為主要都是談及王菲的《Di Dar》,所以便放到一塊兒來。原文都是在1996年的時候發表於《成報》的「歌與樂」專欄的。整整十年了,而王菲的近作也遠遜昔日的光采了。

 

 

  有人說,現今的新一代,只會用同一聲響去表達心中許多不可名狀的感受,譬如一聲「yeah」,可能是很亢奮、很刺激,也可能是很前衛很出位,又或者只是帥。

 

  如此現象,有人說進步,有人說退步。

 

  事實上像王菲這樣倔強、前衛的中文流行歌手,新碟的名字也只是兩聲音響:「Di Dar」,究竟是「滴答」還是「忐忑」,就讓大家各自按自己的理解思路去詮定好了。

 

  王菲的歌忽然冒出些不知何意思的音節,也非今日始,例如在九三年時的一張《十萬個為甚麼?》就有一首《Do Do Da Da》。這種現象,你可以說是王菲貼近現今的新一代的生活形態,但作為一種藝術表現,模棱兩可與多義,卻也是創作者喜愛的表達方式。

 

  事實上,為了配合碟名「Di Dar」,王菲這唱片裡的歌詞小冊子中的插圖,也印上多個類似國際音標的表音符號,實在不知是否有實際意思,若有意思,又會有多少人懂?當然,這些配圖音標不明白絕不要緊,要緊的是唱片中的歌曲是否精彩吸引。好比有些偶像歌手的唱片,配圖與附加文字都很有意思,偏偏作為唱片的主體──歌曲卻無甚意思,那才真是糟糕得很!

 

  回說王菲這張《Di Dar》,唱片中絕無那種一聽就覺得是「大路」的歌曲,而往往是需要聆聽者仔細欣賞,積極投入才會品嘗得到箇中甘美香醇之味的作品。不覺得「大路」是正常的,因為王菲唱的這批歌曲,有箇別作品如《假期》,連音樂章法都不是常見的AABA那類模式,而碟中《享受》和《一半》兩首歌曲,竟是尾首相連在一起的,這種安排在中文唱片裡實在很少見到的哩!

 

 

 

 

 

 

 

 

  

上一篇:說王菲《Di-Dar》(2)
下一篇:詞會之初──歌評往事(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