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初嘗「中立音」

2795阅读 0评论2006-11-17 黃志華
分类:

  

 

 

  蝸居狹小,二胡給放在很隱蔽之處,免得過都不拿出來拉奏。直到近日又要給填詞班的學員拉琴,以便讓他們練習填字音,才把封了塵的胡琴找出來。

 

  二胡既拿了出來,立刻就去試拉一下乙反曲調,當然是用傳統的47,而不是十二平均律的音。這是平生首次以胡琴奏47,奏的曲調就有《三疊愁》、《流水行雲》、《禪院鐘聲》、《連環扣》、《雙聲恨》、《懷舊》、《乙反戀檀》(粵劇裡常用的一個曲調,最著名莫如新馬司曾唱的《光緒皇夢會珍妃》:「怨恨母后,幾番保奏不能為我分憂,心抱恨,累妹你終不許我共訂白頭……」)等等,玩得投入非常。

 

  以47去奏這些曲子,真是份外「舒暢」,也特別有韻味。實在感激早前余其偉先生的一句提點,肯定讓我終生受用。

 

  其實,47這種「中立音」,在胡琴按來也很舒服,不像十二平均律,低音7與1,3與4,其指位都是緊靠的,因而運指總是有點「緊張」。未知道當初會否涉及這種「舒服」原因而使我國發展出這種「中立音」?又或者我國文化尚中庸,於是三度音間裡的音最好是「中立」的?哼哈,都只是瞎猜,認真不得!

 

  昨晚還拉起另一首廣東音樂名曲《昭君怨》。以前拉奏這一曲,拉來拉去總是不是味兒,以至沒有一次能奏畢全曲,總是拉了幾句就不想拉。這一回竟感受大大不同,滿有味兒的!從頭到尾拉了幾遍還意猶未盡。嗯,只不過是從十二平均律的4和7稍移一下位置,變成47,分別竟是這樣差天共地,太神奇了。

 

 

 

 

 

 

 

 

 

  

上一篇:讀顧媚回憶錄
下一篇:冒昧寄詞盧國沾──歌評往事(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