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现在的问题是大概是用技巧来掩盖情感的不足吧。艺术归根结底要的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技巧易学,人生的历练却不是凭梦想就能做到的。黄先生你要多谈谈你对乐曲的理解而不是光呼吁返璞归真呀。
-
謝謝樓上網友的賜教,其實相關的問題與概念,完全可以寫成長篇論文來仔細討論,現在長話短說,不免粗枝大葉,掛一漏萬。然而,俗務繁忙,這裡的回答也只能選擇長話短說,無奈也,如果越說越糊塗,請體諒!
自問是「大樂必易」的信徒,深信即使要表現時代精神,作品也不一定要滿帶高難技巧才成。不過現代人似乎看不起「容易」的東西。
文藝是多元的,有人喜歡新詩,有人喜歡舊詩詞,到了新世紀還是寫舊詩詞,有何不可?舊瓶就不可能盛新酒嗎?寫舊詩詞的「技術含量」一定及不上新詩嗎?但沒法相提並論的是,舊詩詞遺產雄厚,傳統民間音樂經過西方音樂文化殖民、文革、商品經濟等等的接力衝擊之下,散失得七七八八,所餘無幾。
再說,技術含量能代表甚麼呢?劉天華的十首二胡曲,以今天的眼光看,哪有甚麼技術含量?但「小曲好唱口難開」,如何表現曲中情感與韻味,對演奏家卻是大挑戰(比如那次聽辛小紅拉《病中吟》,真覺得她拉得不理想啊!又想到閔惠芬,她有一個時期拉《江河水》,是很燥很過火的哩)
以琵琶樂曲來說,近十多廿年裡滿帶高難技巧的樂曲多矣,但讓我迷醉的還是《大浪淘沙》、《彝族舞曲》。
也曾渴望過,像笛曲《秋湖月夜
-
这两位民乐硕士都曾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和我是同学,还有您提到的辛小红,也曾在中央院学习二胡演奏,是优秀的二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的民乐教学代表了我国的最高水平。
关于您提到的的“民间韵味”,记得黄翔鹏先生有一句著名的话“传统是一条河流”。河是流动的。我们每时每刻可以看到河中的水, 但永远不会是同一滴水。时代在进步,有继承就必然有发展,难道只有那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原生态音乐才是最有民间韵味的吗?
-
博主,不知您是否是一位民族音乐方面的专家,看来一定不是。。。。既然您是南方人,那么您对秦腔、河北梆子、豫剧等北方戏曲的梆子腔剧种又有多少了解呢?虽然主席教导我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是通过道听途说来评价一些您并不非常了解的东西,恐怕有不懂装懂,哗众取宠的嫌疑。同样,未经作者同意,随便把别人的照片贴到你的博客上,大概不仅是行为上的不礼貌这么简单了!
-
我想,现在的问题是大概是用技巧来掩盖情感的不足吧。艺术归根结底要的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技巧易学,人生的历练却不是凭梦想就能做到的。黄先生你要多谈谈你对乐曲的理解而不是光呼吁返璞归真呀。
-
謝謝樓上網友的賜教,其實相關的問題與概念,完全可以寫成長篇論文來仔細討論,現在長話短說,不免粗枝大葉,掛一漏萬。然而,俗務繁忙,這裡的回答也只能選擇長話短說,無奈也,如果越說越糊塗,請體諒!
自問是「大樂必易」的信徒,深信即使要表現時代精神,作品也不一定要滿帶高難技巧才成。不過現代人似乎看不起「容易」的東西。
文藝是多元的,有人喜歡新詩,有人喜歡舊詩詞,到了新世紀還是寫舊詩詞,有何不可?舊瓶就不可能盛新酒嗎?寫舊詩詞的「技術含量」一定及不上新詩嗎?但沒法相提並論的是,舊詩詞遺產雄厚,傳統民間音樂經過西方音樂文化殖民、文革、商品經濟等等的接力衝擊之下,散失得七七八八,所餘無幾。
再說,技術含量能代表甚麼呢?劉天華的十首二胡曲,以今天的眼光看,哪有甚麼技術含量?但「小曲好唱口難開」,如何表現曲中情感與韻味,對演奏家卻是大挑戰(比如那次聽辛小紅拉《病中吟》,真覺得她拉得不理想啊!又想到閔惠芬,她有一個時期拉《江河水》,是很燥很過火的哩)
以琵琶樂曲來說,近十多廿年裡滿帶高難技巧的樂曲多矣,但讓我迷醉的還是《大浪淘沙》、《彝族舞曲》。
也曾渴望過,像笛曲《秋湖月夜
-
这两位民乐硕士都曾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和我是同学,还有您提到的辛小红,也曾在中央院学习二胡演奏,是优秀的二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的民乐教学代表了我国的最高水平。
关于您提到的的“民间韵味”,记得黄翔鹏先生有一句著名的话“传统是一条河流”。河是流动的。我们每时每刻可以看到河中的水, 但永远不会是同一滴水。时代在进步,有继承就必然有发展,难道只有那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原生态音乐才是最有民间韵味的吗?
-
博主,不知您是否是一位民族音乐方面的专家,看来一定不是。。。。既然您是南方人,那么您对秦腔、河北梆子、豫剧等北方戏曲的梆子腔剧种又有多少了解呢?虽然主席教导我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是通过道听途说来评价一些您并不非常了解的东西,恐怕有不懂装懂,哗众取宠的嫌疑。同样,未经作者同意,随便把别人的照片贴到你的博客上,大概不仅是行为上的不礼貌这么简单了!
-
我想,现在的问题是大概是用技巧来掩盖情感的不足吧。艺术归根结底要的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技巧易学,人生的历练却不是凭梦想就能做到的。黄先生你要多谈谈你对乐曲的理解而不是光呼吁返璞归真呀。
-
謝謝樓上網友的賜教,其實相關的問題與概念,完全可以寫成長篇論文來仔細討論,現在長話短說,不免粗枝大葉,掛一漏萬。然而,俗務繁忙,這裡的回答也只能選擇長話短說,無奈也,如果越說越糊塗,請體諒!
自問是「大樂必易」的信徒,深信即使要表現時代精神,作品也不一定要滿帶高難技巧才成。不過現代人似乎看不起「容易」的東西。
文藝是多元的,有人喜歡新詩,有人喜歡舊詩詞,到了新世紀還是寫舊詩詞,有何不可?舊瓶就不可能盛新酒嗎?寫舊詩詞的「技術含量」一定及不上新詩嗎?但沒法相提並論的是,舊詩詞遺產雄厚,傳統民間音樂經過西方音樂文化殖民、文革、商品經濟等等的接力衝擊之下,散失得七七八八,所餘無幾。
再說,技術含量能代表甚麼呢?劉天華的十首二胡曲,以今天的眼光看,哪有甚麼技術含量?但「小曲好唱口難開」,如何表現曲中情感與韻味,對演奏家卻是大挑戰(比如那次聽辛小紅拉《病中吟》,真覺得她拉得不理想啊!又想到閔惠芬,她有一個時期拉《江河水》,是很燥很過火的哩)
以琵琶樂曲來說,近十多廿年裡滿帶高難技巧的樂曲多矣,但讓我迷醉的還是《大浪淘沙》、《彝族舞曲》。
也曾渴望過,像笛曲《秋湖月夜
-
这两位民乐硕士都曾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和我是同学,还有您提到的辛小红,也曾在中央院学习二胡演奏,是优秀的二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的民乐教学代表了我国的最高水平。
关于您提到的的“民间韵味”,记得黄翔鹏先生有一句著名的话“传统是一条河流”。河是流动的。我们每时每刻可以看到河中的水, 但永远不会是同一滴水。时代在进步,有继承就必然有发展,难道只有那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原生态音乐才是最有民间韵味的吗?
-
博主,不知您是否是一位民族音乐方面的专家,看来一定不是。。。。既然您是南方人,那么您对秦腔、河北梆子、豫剧等北方戏曲的梆子腔剧种又有多少了解呢?虽然主席教导我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是通过道听途说来评价一些您并不非常了解的东西,恐怕有不懂装懂,哗众取宠的嫌疑。同样,未经作者同意,随便把别人的照片贴到你的博客上,大概不仅是行为上的不礼貌这么简单了!
-
我想,现在的问题是大概是用技巧来掩盖情感的不足吧。艺术归根结底要的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技巧易学,人生的历练却不是凭梦想就能做到的。黄先生你要多谈谈你对乐曲的理解而不是光呼吁返璞归真呀。
-
謝謝樓上網友的賜教,其實相關的問題與概念,完全可以寫成長篇論文來仔細討論,現在長話短說,不免粗枝大葉,掛一漏萬。然而,俗務繁忙,這裡的回答也只能選擇長話短說,無奈也,如果越說越糊塗,請體諒!
自問是「大樂必易」的信徒,深信即使要表現時代精神,作品也不一定要滿帶高難技巧才成。不過現代人似乎看不起「容易」的東西。
文藝是多元的,有人喜歡新詩,有人喜歡舊詩詞,到了新世紀還是寫舊詩詞,有何不可?舊瓶就不可能盛新酒嗎?寫舊詩詞的「技術含量」一定及不上新詩嗎?但沒法相提並論的是,舊詩詞遺產雄厚,傳統民間音樂經過西方音樂文化殖民、文革、商品經濟等等的接力衝擊之下,散失得七七八八,所餘無幾。
再說,技術含量能代表甚麼呢?劉天華的十首二胡曲,以今天的眼光看,哪有甚麼技術含量?但「小曲好唱口難開」,如何表現曲中情感與韻味,對演奏家卻是大挑戰(比如那次聽辛小紅拉《病中吟》,真覺得她拉得不理想啊!又想到閔惠芬,她有一個時期拉《江河水》,是很燥很過火的哩)
以琵琶樂曲來說,近十多廿年裡滿帶高難技巧的樂曲多矣,但讓我迷醉的還是《大浪淘沙》、《彝族舞曲》。
也曾渴望過,像笛曲《秋湖月夜
-
这两位民乐硕士都曾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和我是同学,还有您提到的辛小红,也曾在中央院学习二胡演奏,是优秀的二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的民乐教学代表了我国的最高水平。
关于您提到的的“民间韵味”,记得黄翔鹏先生有一句著名的话“传统是一条河流”。河是流动的。我们每时每刻可以看到河中的水, 但永远不会是同一滴水。时代在进步,有继承就必然有发展,难道只有那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原生态音乐才是最有民间韵味的吗?
-
博主,不知您是否是一位民族音乐方面的专家,看来一定不是。。。。既然您是南方人,那么您对秦腔、河北梆子、豫剧等北方戏曲的梆子腔剧种又有多少了解呢?虽然主席教导我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是通过道听途说来评价一些您并不非常了解的东西,恐怕有不懂装懂,哗众取宠的嫌疑。同样,未经作者同意,随便把别人的照片贴到你的博客上,大概不仅是行为上的不礼貌这么简单了!
-
我想,现在的问题是大概是用技巧来掩盖情感的不足吧。艺术归根结底要的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技巧易学,人生的历练却不是凭梦想就能做到的。黄先生你要多谈谈你对乐曲的理解而不是光呼吁返璞归真呀。
-
謝謝樓上網友的賜教,其實相關的問題與概念,完全可以寫成長篇論文來仔細討論,現在長話短說,不免粗枝大葉,掛一漏萬。然而,俗務繁忙,這裡的回答也只能選擇長話短說,無奈也,如果越說越糊塗,請體諒!
自問是「大樂必易」的信徒,深信即使要表現時代精神,作品也不一定要滿帶高難技巧才成。不過現代人似乎看不起「容易」的東西。
文藝是多元的,有人喜歡新詩,有人喜歡舊詩詞,到了新世紀還是寫舊詩詞,有何不可?舊瓶就不可能盛新酒嗎?寫舊詩詞的「技術含量」一定及不上新詩嗎?但沒法相提並論的是,舊詩詞遺產雄厚,傳統民間音樂經過西方音樂文化殖民、文革、商品經濟等等的接力衝擊之下,散失得七七八八,所餘無幾。
再說,技術含量能代表甚麼呢?劉天華的十首二胡曲,以今天的眼光看,哪有甚麼技術含量?但「小曲好唱口難開」,如何表現曲中情感與韻味,對演奏家卻是大挑戰(比如那次聽辛小紅拉《病中吟》,真覺得她拉得不理想啊!又想到閔惠芬,她有一個時期拉《江河水》,是很燥很過火的哩)
以琵琶樂曲來說,近十多廿年裡滿帶高難技巧的樂曲多矣,但讓我迷醉的還是《大浪淘沙》、《彝族舞曲》。
也曾渴望過,像笛曲《秋湖月夜
-
这两位民乐硕士都曾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和我是同学,还有您提到的辛小红,也曾在中央院学习二胡演奏,是优秀的二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的民乐教学代表了我国的最高水平。
关于您提到的的“民间韵味”,记得黄翔鹏先生有一句著名的话“传统是一条河流”。河是流动的。我们每时每刻可以看到河中的水, 但永远不会是同一滴水。时代在进步,有继承就必然有发展,难道只有那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原生态音乐才是最有民间韵味的吗?
-
博主,不知您是否是一位民族音乐方面的专家,看来一定不是。。。。既然您是南方人,那么您对秦腔、河北梆子、豫剧等北方戏曲的梆子腔剧种又有多少了解呢?虽然主席教导我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是通过道听途说来评价一些您并不非常了解的东西,恐怕有不懂装懂,哗众取宠的嫌疑。同样,未经作者同意,随便把别人的照片贴到你的博客上,大概不仅是行为上的不礼貌这么简单了!
-
我想,现在的问题是大概是用技巧来掩盖情感的不足吧。艺术归根结底要的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技巧易学,人生的历练却不是凭梦想就能做到的。黄先生你要多谈谈你对乐曲的理解而不是光呼吁返璞归真呀。
-
謝謝樓上網友的賜教,其實相關的問題與概念,完全可以寫成長篇論文來仔細討論,現在長話短說,不免粗枝大葉,掛一漏萬。然而,俗務繁忙,這裡的回答也只能選擇長話短說,無奈也,如果越說越糊塗,請體諒!
自問是「大樂必易」的信徒,深信即使要表現時代精神,作品也不一定要滿帶高難技巧才成。不過現代人似乎看不起「容易」的東西。
文藝是多元的,有人喜歡新詩,有人喜歡舊詩詞,到了新世紀還是寫舊詩詞,有何不可?舊瓶就不可能盛新酒嗎?寫舊詩詞的「技術含量」一定及不上新詩嗎?但沒法相提並論的是,舊詩詞遺產雄厚,傳統民間音樂經過西方音樂文化殖民、文革、商品經濟等等的接力衝擊之下,散失得七七八八,所餘無幾。
再說,技術含量能代表甚麼呢?劉天華的十首二胡曲,以今天的眼光看,哪有甚麼技術含量?但「小曲好唱口難開」,如何表現曲中情感與韻味,對演奏家卻是大挑戰(比如那次聽辛小紅拉《病中吟》,真覺得她拉得不理想啊!又想到閔惠芬,她有一個時期拉《江河水》,是很燥很過火的哩)
以琵琶樂曲來說,近十多廿年裡滿帶高難技巧的樂曲多矣,但讓我迷醉的還是《大浪淘沙》、《彝族舞曲》。
也曾渴望過,像笛曲《秋湖月夜
-
这两位民乐硕士都曾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和我是同学,还有您提到的辛小红,也曾在中央院学习二胡演奏,是优秀的二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的民乐教学代表了我国的最高水平。
关于您提到的的“民间韵味”,记得黄翔鹏先生有一句著名的话“传统是一条河流”。河是流动的。我们每时每刻可以看到河中的水, 但永远不会是同一滴水。时代在进步,有继承就必然有发展,难道只有那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原生态音乐才是最有民间韵味的吗?
-
博主,不知您是否是一位民族音乐方面的专家,看来一定不是。。。。既然您是南方人,那么您对秦腔、河北梆子、豫剧等北方戏曲的梆子腔剧种又有多少了解呢?虽然主席教导我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是通过道听途说来评价一些您并不非常了解的东西,恐怕有不懂装懂,哗众取宠的嫌疑。同样,未经作者同意,随便把别人的照片贴到你的博客上,大概不仅是行为上的不礼貌这么简单了!
-
我想,现在的问题是大概是用技巧来掩盖情感的不足吧。艺术归根结底要的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技巧易学,人生的历练却不是凭梦想就能做到的。黄先生你要多谈谈你对乐曲的理解而不是光呼吁返璞归真呀。
-
謝謝樓上網友的賜教,其實相關的問題與概念,完全可以寫成長篇論文來仔細討論,現在長話短說,不免粗枝大葉,掛一漏萬。然而,俗務繁忙,這裡的回答也只能選擇長話短說,無奈也,如果越說越糊塗,請體諒!
自問是「大樂必易」的信徒,深信即使要表現時代精神,作品也不一定要滿帶高難技巧才成。不過現代人似乎看不起「容易」的東西。
文藝是多元的,有人喜歡新詩,有人喜歡舊詩詞,到了新世紀還是寫舊詩詞,有何不可?舊瓶就不可能盛新酒嗎?寫舊詩詞的「技術含量」一定及不上新詩嗎?但沒法相提並論的是,舊詩詞遺產雄厚,傳統民間音樂經過西方音樂文化殖民、文革、商品經濟等等的接力衝擊之下,散失得七七八八,所餘無幾。
再說,技術含量能代表甚麼呢?劉天華的十首二胡曲,以今天的眼光看,哪有甚麼技術含量?但「小曲好唱口難開」,如何表現曲中情感與韻味,對演奏家卻是大挑戰(比如那次聽辛小紅拉《病中吟》,真覺得她拉得不理想啊!又想到閔惠芬,她有一個時期拉《江河水》,是很燥很過火的哩)
以琵琶樂曲來說,近十多廿年裡滿帶高難技巧的樂曲多矣,但讓我迷醉的還是《大浪淘沙》、《彝族舞曲》。
也曾渴望過,像笛曲《秋湖月夜
-
这两位民乐硕士都曾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和我是同学,还有您提到的辛小红,也曾在中央院学习二胡演奏,是优秀的二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的民乐教学代表了我国的最高水平。
关于您提到的的“民间韵味”,记得黄翔鹏先生有一句著名的话“传统是一条河流”。河是流动的。我们每时每刻可以看到河中的水, 但永远不会是同一滴水。时代在进步,有继承就必然有发展,难道只有那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原生态音乐才是最有民间韵味的吗?
-
博主,不知您是否是一位民族音乐方面的专家,看来一定不是。。。。既然您是南方人,那么您对秦腔、河北梆子、豫剧等北方戏曲的梆子腔剧种又有多少了解呢?虽然主席教导我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是通过道听途说来评价一些您并不非常了解的东西,恐怕有不懂装懂,哗众取宠的嫌疑。同样,未经作者同意,随便把别人的照片贴到你的博客上,大概不仅是行为上的不礼貌这么简单了!
-
我想,现在的问题是大概是用技巧来掩盖情感的不足吧。艺术归根结底要的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技巧易学,人生的历练却不是凭梦想就能做到的。黄先生你要多谈谈你对乐曲的理解而不是光呼吁返璞归真呀。
-
謝謝樓上網友的賜教,其實相關的問題與概念,完全可以寫成長篇論文來仔細討論,現在長話短說,不免粗枝大葉,掛一漏萬。然而,俗務繁忙,這裡的回答也只能選擇長話短說,無奈也,如果越說越糊塗,請體諒!
自問是「大樂必易」的信徒,深信即使要表現時代精神,作品也不一定要滿帶高難技巧才成。不過現代人似乎看不起「容易」的東西。
文藝是多元的,有人喜歡新詩,有人喜歡舊詩詞,到了新世紀還是寫舊詩詞,有何不可?舊瓶就不可能盛新酒嗎?寫舊詩詞的「技術含量」一定及不上新詩嗎?但沒法相提並論的是,舊詩詞遺產雄厚,傳統民間音樂經過西方音樂文化殖民、文革、商品經濟等等的接力衝擊之下,散失得七七八八,所餘無幾。
再說,技術含量能代表甚麼呢?劉天華的十首二胡曲,以今天的眼光看,哪有甚麼技術含量?但「小曲好唱口難開」,如何表現曲中情感與韻味,對演奏家卻是大挑戰(比如那次聽辛小紅拉《病中吟》,真覺得她拉得不理想啊!又想到閔惠芬,她有一個時期拉《江河水》,是很燥很過火的哩)
以琵琶樂曲來說,近十多廿年裡滿帶高難技巧的樂曲多矣,但讓我迷醉的還是《大浪淘沙》、《彝族舞曲》。
也曾渴望過,像笛曲《秋湖月夜
-
这两位民乐硕士都曾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和我是同学,还有您提到的辛小红,也曾在中央院学习二胡演奏,是优秀的二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的民乐教学代表了我国的最高水平。
关于您提到的的“民间韵味”,记得黄翔鹏先生有一句著名的话“传统是一条河流”。河是流动的。我们每时每刻可以看到河中的水, 但永远不会是同一滴水。时代在进步,有继承就必然有发展,难道只有那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原生态音乐才是最有民间韵味的吗?
-
博主,不知您是否是一位民族音乐方面的专家,看来一定不是。。。。既然您是南方人,那么您对秦腔、河北梆子、豫剧等北方戏曲的梆子腔剧种又有多少了解呢?虽然主席教导我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是通过道听途说来评价一些您并不非常了解的东西,恐怕有不懂装懂,哗众取宠的嫌疑。同样,未经作者同意,随便把别人的照片贴到你的博客上,大概不仅是行为上的不礼貌这么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