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月十八日 ,我這個香港人一見到這個日子就會立刻記起「六一八雨災」,還依然清楚記得發生的年份是1972年,嗯,卻已經是三十五年前的事,幸而,它不像「六X事件」那樣繃緊網絡的神經,年輕人想知道甚麼是「六一八雨災」,通過搜索引擎,就可以重溫一下這段慘痛的香港歷史了。
八十年代初,我曾以內地歌劇《紅珊瑚》裡的《紅燈頌》填了一首粵語詞,抒寫了對「六一八雨災」的感想:
冷雨淅瀝細下,似淚滴千行,
清風悉索刮面刮入我心房。
憶起當年橫禍於天降,
舉家大細共語猶是愉快,
忽然泥內夾生埋藏,可憐盡亡!
轉眼十年過,淒滄未易忘,
每見暴雨鑿向石壁上,忽然又覺置身危房。
過去事情還莫記,人亦決不會再活,
抱怨在世未勝渾噩,隱藏沉痛又何妨!
傷亡已喚得預防!
真的,「傷亡」,才會喚起後人預防,「傷亡」,也才會讓為政的港英政府多行一步,多為蟻民着想。從五十年代初的石硤尾大火、到五十年代中期的雙十暴動、到六十年代後期的六七暴動、再到七十年代初的「六一八雨災」,天災人禍與民怨,每次都逼使港英政府「做點事」,大抵,要不是石硤尾大火,後來的許冠傑都未必有蘇屋村住,之後有那麼多精力去夾band……
今天
適逢「六一八雨災」三十五年,中年以上的人都肯定會不自覺的回顧一下了!這次雨災,也可以說初次突顯電視勢力原來已這樣壯大,本土意識亦借此展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