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忙亂,總是沒法好好的專心的去看一本書。在七月的書展買回來的一冊《黎錦暉與黎派音樂》(孫繼南著),就只是若干日翻它一兩 章,而且都沒法好好的消化。
黎錦暉是誰?閣下要是年輕,好應該不知道!因為甚至知道許冠傑都會給視為「老餅」了吧!華語流行音樂文化造就的就是這樣的忘祖態度嗎?
孫繼南撰寫黎錦暉的評傳,這已不是第一本,早在九三年,他便寫過一本較薄的《黎錦暉評傳》,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但現在這冊《黎錦暉與黎派音樂》,資料更豐富,論述也更深入詳盡了。黎錦暉能有孫氏這樣的有心人替他寫出優秀的傳記,真是有幸。只是,傳記的書寫崇尚平實,對於急切想了解黎錦暉的人而言,是有點滿足不來的。
倒是報上的副刊長文,會更直接些更震撼些。
甚麼人打破了清末民初女性不得登台表演的禁忌?
甚麼人寫了近代中國第一首流行曲?
甚麼人創立了中國第一個歌舞團?
甚麼人為中國第一部有聲歌舞片寫歌?
甚麼人發掘了紅極一時的周璇?
甚麼人把爵士樂結合中國民間小調而創造全新的漢化爵士樂、時代曲?
甚麼人發掘了創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聶耳?
都是一個人。
都是一個名字。
黎錦暉。
這是郝明義在2004年12月29日在《明報》副刊裡所寫的文章「復活──黎錦暉與何日君再來」的首段,該報編輯亦把這一段文字用大號字在巨大的標題旁先強調一遍。
當某些香港人「歌神」前「歌神」後的稱呼許冠傑,那麼黎錦暉又當怎樣稱譽之?
不管是讀郝明義的副刊長文,還是讀孫繼南的長篇評傳,都會覺得,黎氏的音樂成就非常輝煌,但其後半生也太不幸了。
今天,我且一個人輕輕哼唱他的名作《毛毛雨》、《桃花江》。來日,應該有誰會為他搞一個紀念黎錦暉的作品專場甚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