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字發表在1995年5月17日 的《香港經濟日報》,也就是鄧麗 君剛去世後不久所寫的。而今重看,發覺我們的天王、天后在「文化」上至今依然幾乎是零貢獻!
筆者早期聽鄧麗 君的唱片不多,所以,要對她作歌藝上的「蓋棺論定」,大抵不會中肯,然而鄧麗 君多年來所出版的唱片,最令筆者懷念回味不已的,是那張《淡淡幽情》,由此亦見出鄧麗 君高別的歌星一等之處。
一張完全用唐宋詞譜曲的唱片,商業價值如何?
答這個問題之前,當然還要看看那是誰的唱片。像當年歌唱事業如日方中,歌迷遍全球的鄧麗 君,其主唱的唐宋詞歌曲,商業價值自不算低。可是,這還得要鄧麗 君自己敢拿她的叫座力來冒一冒險。有時,不賣錢就是不賣錢,管你是不是鄧麗 君。
《淡淡幽情》能夠出版,首要功臣自是努力游說並參與其事的謝宏中,但更值得一讚的還是鄧麗 君,肯唱這些古老十八代的東西,在她心底裡,不會沒有「弘揚我國古代文化精粹」的想法罷?
當然,
環顧本港樂壇,曾像
第一個想到的是羅文,十多年前的一張《卉》,做法頗相近,但若論「文化」程度當然及不上《淡淡幽情》。
第二個呢?
想不到了。張學友推動原創的唱片,劉德華的《Memories》也算是憑藉叫座力來宣揚推介些甚麼的,然說到「文化」程度,又低幾個層次。
其實,在中國古代文化裡,能夠翻新成今時今日流行曲形式的,又豈止唐宋詞,上至《詩經》、樂府、唐詩,下至元曲以至近代新詩,都是好材料。若肯動腦筋,材料也不需局限在詩歌方面哩!
我們那些已具備一定叫座力的天王、天后,何時可以「文化」一番,既提升自己的形象,也切實的為弘揚中國文化盡一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