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曲與教育隨想

2570阅读 0评论2007-11-03 黃志華
分类:

 
  暑假尾遊台北時買回來的《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曾慧佳著),終於是從頭到尾瀏覽了一遍。
 
  暫時最感的興趣是書的結論部份,它提到七點:
                其一 流行音樂在教育上的應用
                其二 流行歌曲中呈現的生活品質及價值觀
                其三 歌詞中的職業變遷
                其四 流行歌曲的歌詞的文學性
                其五 歌詞與社會互動
                其六 流行歌曲與社會變遷
                其七 流行歌曲為政治所借用的趨勢的探討
 
  這些,不少都可以為香港流行歌曲的研究與「使用」所借鑑。比方說香港中學都已開始有通識課,把本土的流行歌曲作為材料用到通識課裡,相信是十分可行的。

 

  該書列舉出流行音樂在教育上的三種應用:一是兩性教育,二是歷史(尤其是台灣的現代史)教育,三是流行歌曲、社會變遷與社會科教育的關係的探究。

 

  所謂兩性教育,就是讓學生認識台灣六、七十年來流行歌詞裡兩性角色的變化,從而讓學生討論其中的種種兩性議題,並反省、思考學生自己的愛情觀是屬於哪一類?何以會有這樣的愛情觀?這樣的愛情觀誰會獲得最大利益?……嗯,我覺得這樣的教育活動,要有一個很好的導師。

 

  以某地的流行曲發展歷程來學習該地的歷史,委實是一種很有趣的活動。只是,台灣對本土的流行曲發展歷程有很好的研究,包括發軔初期的歷史也有豐富的論述與書寫,因而可以用這一流行文化史來生動地講相關的社會變遷與歷史軌跡。

 

  香港目前看來還不宜這樣做,因為本土流行曲歷史的發展的研究還不成氣候,其歷史最多追溯到五十年代,而有關的研究與著述並不算多,頂多只能是史話,尚未能構成真正的一部歷史。至於再之前的歷史,脈絡就更是模糊不清,可是歷史的發展的一個整體,要是最早期的三、四十年代的歷史缺了席的話,就絕不是一部完整的歷史。當然,我們也可以借此讓學生見到,香港人對自己的歷史是如何的漠視,這是歷史殘缺下的一種折衷教育。事實上,要是有一個好導師,香港粵語流行歌曲在五零至七四年這廿多年裡的苦兒流浪歲月裡,是可以折射出許多香港歷史的演化與社會的變遷的。

 

 

 

 

 
 
 
 
 
 
 
 
 
 
 
 
 
 
 
 
 
 
 
上一篇:潘源良長篇(13)
下一篇:潘源良長篇(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