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樂譜的日子 ── 歌評往事(150)

2587阅读 14评论2009-01-12 黃志華
分类:

 
  書接上回,當1981215,筆者以「李謨如」為筆名的第一篇樂評稿見報後,就開始以業餘的身份寫樂評,一個月兩、三篇。那麼,這個時期筆者的正職是甚麼呢?說來,那時所幹的工作,現在相信已經完全絕跡。因為現在所有有關打字排版的工作都可以用電腦就成,當年的那種植字方法已完全遭淘汰。
 
  回想那兩年多的植字工作,也曾跟音樂有關的。因為植字公司的老闆忽然發現我是會看簡譜的,當我從一竅不通到能夠熟練植字之後,他就憑著在出版界的廣闊交遊,接回來一些歌書曲譜的植字訂單。這歌書不是別的,就是當年我也有常常買來看的《金榜猛歌》。
 
  打樂譜從來都不是輕鬆的活兒,即使現在可以在電腦上隨打隨改,都很花時間精神,而那時的植字機,打字的時候是沒去預覽成品的模樣的,字打錯了,是沒法在機上即時改的,要等沖印好之後才用小刀和白膠漿去修改,所以時間花得更多,精神壓力也很大的。

 

  回想起來,當時出版社送來的曲詞曲譜,曲詞例必有白字錯字,歌譜也常常漏點,於是本來是高音的變了低音,本來是高音的又低了八度,顯現不出應有的旋律。幸而這些曲詞曲譜大多是最新的主打歌,不少都已在電台聽過,可以一眼看出錯處並為之改正(後來發覺那出版社也很少做校對上的工夫的)。但是也有一些是新得我根本還沒有聽過的,有時雖然感到原稿有誤,卻不知怎麼改正,唯有照原稿去植字。

 

  我發覺,替這些歌書稿件植字,可能是因為每個字每個音符都要逐一凝視,頗相當於字斟句酌,故此不時能啟悟出一些樂評題材,所以真要感謝老闆接這種訂單。而今,偶然也會見到這些當年植字工作的成果。比如去年聽鄭國江的講座,他所展示的某首「老歌」的曲譜,就是當年由我整頁以植字的方式植出來的。不過,這小小的趣事,我沒有告訴任何人。

 

  植字的工作是朝九晚六的,那兩三年,我喜歡步行上下班,家在鰂魚涌街,工作地點在灣仔波斯富街老闆的家裡,全程約需45分鐘至一小時,但風雨寒熱都不改,甚至下雨便穿簡便的拖鞋。步行在雨中,浪漫之感偶爾也真有一點點兒的。事實上,有時也在步行的時候,構想一點歌詞或韻文甚麼的,而行至無人僻靜處,甚至會把心裡剛構想得的詞句高唱一番……這些歲月,還真惹人回味。

 

 

 

 

 
 
 
 
 
 
 
 
 
 
 
 
 
 
 
 
上一篇:黎紫君與《莫負少年頭》
下一篇:為何寫《螳螂與我》──盧國沾「詞中有誓」文選(2)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