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無心聽歌,聽也常選一些可以一抒民族情懷、對烈士悼念的音樂歌曲。事實上,這一陣子,流行曲壇,推出的新唱片大大減少,六月上半個月,就只得陳百強的大碟出版罷了。可惜此時聽陳百強,全不共鳴,只有向舊歌舊曲中尋找,找來一闋《嘎達梅林》交響詩。此曲聽了十多年,今天聽來感情特別沉重。
論知名度,嘎達梅林當然及不上梁山伯與祝英台,但在中國人寫的用西洋管弦樂演奏的作品中,《嘎達梅林》的精采是不遜於《梁祝》的。況且都是標題音樂,每一段都是描寫較具體的內容,完全是看圖識字式的,聽不慣大型樂曲的一般樂迷也容易接受。
嘎達梅林是蒙古族人,生於二十世紀初,在封建王爺和軍閥統治的年代,他為了土地和自由,領導了人民起義,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抗爭,持續了五年之久,最終起義雖然失敗了,嘎達梅林壯烈犧牲了,但這個動人的事跡傳遍了蒙古草原。
著名的民歌《嘎達梅林》就反映了人們對這位民族英雄的懷念和崇敬。
由女作曲家辛滬光創作的這部交響詩《嘎達梅林》,多個音樂主題都是由這同名民歌引伸出來的。
這《嘎達梅林》亦與《梁祝》同一結構,分為呈示部、展開部及再現部。呈示部的音樂主題雖優美,但內部明顯蘊藏着不安、憤懣,展開部的音樂,讓人們充分想像到那種反抗的浩大聲勢以及戰鬥場面的驚心動魄。再現部則是哀悼性的,但那悲壯的音調,也同時表現了對抗爭的信念堅定不移,這部份,尤其切合現今的心境。
聽着《嘎達梅林》,看着李敖寫的「不准慷慨歌燕市,不准從容坐楚囚,不准引刀成一快,不准不負少年頭」,然後又對照某群人的言行,此意久久難平,的確,中國古代英雄還有公開濺血就義的自由,現代人常常連這種自由也給剝奪了。
本文原刊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