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鱔:關於《傳說》(林夕舊文)

3337阅读 7评论2009-05-15 黃志華
分类:

 
  這篇文字原刊於《好時代》雜誌第271期。近年華語流行曲裡的「中國風」,總讓我想到八十年代香港流行樂隊潮流裡的作品如《石頭記》、《傳說》,而今重見林夕這篇舊文,想到的就更多了。其實太陽底下無新事,管他是東路西路,最要緊是我自求我道。
 
  特別聲明:本文大抵有鱔(這是地道香港話,意即推銷、宣傳)的作用和性質,但有很多問題實在想找個機會痛快嘔吐出來,我想,要吐還是自己親身吐吧。
 
  電子中樂 ──噱頭與品種之別
  有一次看黃志華在音樂雜誌中談及中樂的潛藏可能性,心頭一凜。他說,現代流行曲如果想再翻出新意,大可加入中樂色彩。中樂樂器許多音質和感覺是目前傳統慣用的樂器無法奏出來的。(例如二胡的蒼涼)看罷,有一種孤獨的共鳴。

 

  後來聽黃耀光說Raidas最新的音樂概念是以電子玩中樂。原來他喜歡中樂,而這也是用傳統的暖意注入電子樂冷調的好辦法。原來並不孤獨。《不願置評》本來就想加入一些中樂的色彩,所以歌詞特別有「平日舞台功架」這粵劇的意象出現,以作配合。後來,黃耀光改變主意,準備把這意念留待大碟作重頭。

 

  於是有了《傳說》。但黃耀光有點婉惜,因為之前已經有《Made in HK》及《石頭記》。原先以為突破性創新的效果,反而落在人後,有跟風之嫌。

 

  但我勸慰他:不要緊,以中樂入電子,並非純粹的噱頭,而是一條新路。如果我們把這種富東方味道的效果稱為一種音樂新品種,那麼誰先誰後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誠意。我們並不是在販賣東方和中國。

 

  我也呼籲大家:不要把新意視為噱頭(故我最討厭gimmick這字眼)。應該懂得判別,這是新品種而非刻意標奇立異,大家應發掘這品種裡的不同風格:《石頭記》的清麗流暢,《傳說》繁密急蕩的情緒和嗩吶帶來的虛幻荒謬感,如果可以這樣看,誰先誰後有甚麼分別呢?這就是噱頭和品種的分別。

 

  模仿和吸納之間

  正如人們對Euro Beat不公平的對待。甚麼叫模仿?甚麼叫吸納?歐陸節奏其實也是一種流行創作的模式,我們用中文詞填進這些旋律和節奏當中,並不表示要模仿。任何音樂其實都可以歸類。為甚麼寫些爵士味重的歌,唱FunkySoulingBlues就表示深度,唱Boat Music就是噱頭?流行和低俗、冷門和高級似乎不應胡亂劃上等號。

 

  最重要的始終是誠意和成績──音樂做出來的成績,不是銷量成績。

 

  大家都在吸收,消化和演繹,只要不是粗製濫造,潮流所趨而快工出大貨就行了,模仿和吸納之間應該有一個實力的距離。

 

  後記:嘔吐完畢,請大家拿出手帕抺淨鱔潺。

 

 

 

 

 

 
 
 
 
 
 
 
 
 
 
 
 
 
 
上一篇:「國產CD+總譜系列:中國當代作曲家曲庫」隨想(轉載)
下一篇:Rubik’s Snake造型錄(續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