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五十年與「偉大」的思辨(轉載)

14272阅读 63评论2009-06-25 黃志華
分类: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首演五十周年,香港資深樂評人周凡夫在同一報上已發表了兩篇長文談論這部作品。筆者相信,周氏其中提到了兩個觀點,會讓中國樂迷頗覺逆耳。
 
  周氏第一點謂:「如果冷靜一點,理智一點,從較高層次的藝術角度來看,《梁祝》的評價仍難說是偉大的音樂作品,因為偉大的音樂作品,不僅具有嚴謹、宏大的結構和豐富的內容,目的是提升人的情操……《梁祝》的創作素材簡單,近於貧乏,全曲不斷在近似的旋律中反覆,發展和擴大不多。……在音樂中……故事便『說』得極為具體……和西方大型協奏曲注重藝術性和深刻哲理性內容很不相同。」
 
  另一點說:「《梁祝》歷演不衰的事實不禁令人想到,何以中國的作曲家數十年來也不能多寫此類廣受歡迎的『大眾化』樂曲呢?偉大的作品不易產生,難道受歡迎的『大眾化』作品亦很難出現嗎?這會否是因為……一切文藝創作仍然是政治先行……《梁祝》只是一個異數,一個特例……至於『偉大作品』的問題,卻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或許這與中國的作曲家全無關係,這可能只是說明了今日中國大部份聽眾的欣賞能力只止於《梁祝》的說故事、描情景的層面,欣賞趣味極為狹窄吧了!」

 

  讀了這些論點,筆者就立刻想到有關「偉大作品」的問題,比如說,莎士比亞的劇作與關漢卿的劇作,誰的偉大些?歐洲古代的十四行詩與中國唐詩宋詞,哪種偉大些?如果叫杜甫、李白、蘇東坡、辛棄疾用英語寫十四行詩,水平會高嗎?

 

  當西方的管弦音樂法已發展至極致,甚至出現無調性、十二音技法的時候,中國人才去學習使用這套音樂語言去創作,水平又能高超得到哪裡去?何況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各異,中國人用西方管弦樂法來書寫自己,那種表述無論如何都不能跟西方作品相比較。

 

  《梁祝》無疑是講故事的音樂,也算是中國傳統音樂裡常見的所謂標題音樂。可是,傳統的中國音樂,很多雖有標題,卻並不說故事,反而很富於哲思和動人的意境。比如近代的琵琶曲《大浪淘沙》、古代的古琴曲《瀟湘水雲》,這些,筆者認為是很偉大的作品,西方人是不會這樣寫的,也寫不出的!

 

  當然,《大浪淘沙》和《瀟湘水雲》只是器樂獨奏曲,跟大樂團的「偉大」聲響比起來是如許寒酸。

 

  問題是,筆者感到,當代的中國音樂人,寫的不管是獨奏曲還是大樂團奏的作品,幾乎沒法找到一闋能達到像《大浪淘沙》和《瀟湘水雲》這些傳統名作的動人境界與深邃哲思!(我努力思索,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應該是比較符合要求的,但其他呢?)

 

  跟西方比不該比,可是跟自己的傳統比依然是比不來,這一點筆者倒又同意周凡夫所指的:「會否是因為……一切文藝創作仍然是政治先行」?

 

 

 

 

 

 

 
 
 
 
 
 
 
 
 
 
 
 
 
 
 
 
 
 
 
 
上一篇:巴士銀與吳邨
下一篇:鄭國江談《菟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