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請君紙上聽」最後一篇文稿。點算起來,一篇談一首歌,現在貼到這網誌上的共有42(篇)首歌,當然,有個別篇章是不擬貼出的,不然,數量還會多一點。這42首歌曲,算是誌記了筆者在88至89年間聆賞香港粵語流行曲的喜好痕跡。
這歌的情調與其他同類型題材的作品相比起來,頗有唱反調的感覺,輕輕快快的襯底音樂,是完完全全跟歌詞內容不協調的,大概,填詞人就是要刻意如此吧!
所謂同類型的題材,並不是指「告別、離情」的一類,而是與九七有關的題材。真的,近年那些與九七有關的流行曲,總是憂戚着心,哭喪着臉的,怎料這首《告別英倫》音調卻是輕輕快快的,猜想,詞人認為回歸祖國,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畢竟是好事是值得肯定的事。
記憶中,近年與九七有關的流行歌曲,似乎也沒有從如《告別英倫》的那種角度下筆,因而,欣賞起來特別有新鮮感,也佩服詞人獨特觸角和想像力。
《告別英倫》是描寫九七年六月尾英國把香港交還中國大陸的一剎心情。詞人是這樣的想像:
旗幟已悄悄落下了,在這一刻,全球注視,一百年朝代已告止,
同志也再次站着說,自這一天,人民要記住,團結五十年。
當年夜晚做到白天,依然,留低到目前,
你卻似掛念昨天那護照,仍未換新徽章的那個證件。
今年是個重要日子,當然同心向着前,
你卻說往日到英國十次,連大笨鐘都不去看一次!
英倫別了別了在這天,英王明天告辭,
英王輪到輪到查理斯,英雄仍可發言。
他輕輕的點出,即使到那時候,仍有人念念不忘在英人統治下的日子,仍留戀曾有過英國會收容所有港人的痴想。這裡面大概也有詞人自己的矛盾無奈吧!
最後一句「英雄仍可發言」最離奇,破空而來,全無形跡脈絡,我想到的是那些一心從政之士或未來的革命英雄!
這一曲《告別英倫》,來自Fundamental的新唱片,陳光榮作曲,劉卓輝填詞,歌不算特別好,但勝在題材和處理手法都特別。
本文原刊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