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刊於八月八日《信報》的一篇有關《香港歌詞導賞》的文章。現特從「Y格」的網誌上把文章鏈接過來。
1905阅读 7评论2009-08-25 黃志華
分类:
嗯,不錯。 學生記得自己讀中學的時候,學校老師每次談起流行歌就搖頭晃腦,如臨大敵。有次演講,不記得是什麽專題的,學生就專挑流行歌之中的作品(當時其實自己也很少聽流行歌)來講,如陳百強《念親恩》之類的。同學覺得還蠻受用。 現在學生覺得,這是一個泥沙俱下的年代,能看到泥沙沒什麽了不起,所謂「聞雷霆不為聰耳」。作為一位批評家,在批判流俗之上的,應該是披沙揀金,從泥土中挖出雅什,發現其中的優秀作品並推廣介紹。
嗯,不錯。 學生記得自己讀中學的時候,學校老師每次談起流行歌就搖頭晃腦,如臨大敵。有次演講,不記得是什麽專題的,學生就專挑流行歌之中的作品(當時其實自己也很少聽流行歌)來講,如陳百強《念親恩》之類的。同學覺得還蠻受用。 現在學生覺得,這是一個泥沙俱下的年代,能看到泥沙沒什麽了不起,所謂「聞雷霆不為聰耳」。作為一位批評家,在批判流俗之上的,應該是披沙揀金,從泥土中挖出雅什,發現其中的優秀作品並推廣介紹。
嗯,不錯。 學生記得自己讀中學的時候,學校老師每次談起流行歌就搖頭晃腦,如臨大敵。有次演講,不記得是什麽專題的,學生就專挑流行歌之中的作品(當時其實自己也很少聽流行歌)來講,如陳百強《念親恩》之類的。同學覺得還蠻受用。 現在學生覺得,這是一個泥沙俱下的年代,能看到泥沙沒什麽了不起,所謂「聞雷霆不為聰耳」。作為一位批評家,在批判流俗之上的,應該是披沙揀金,從泥土中挖出雅什,發現其中的優秀作品並推廣介紹。
嗯,不錯。 學生記得自己讀中學的時候,學校老師每次談起流行歌就搖頭晃腦,如臨大敵。有次演講,不記得是什麽專題的,學生就專挑流行歌之中的作品(當時其實自己也很少聽流行歌)來講,如陳百強《念親恩》之類的。同學覺得還蠻受用。 現在學生覺得,這是一個泥沙俱下的年代,能看到泥沙沒什麽了不起,所謂「聞雷霆不為聰耳」。作為一位批評家,在批判流俗之上的,應該是披沙揀金,從泥土中挖出雅什,發現其中的優秀作品並推廣介紹。
嗯,不錯。 學生記得自己讀中學的時候,學校老師每次談起流行歌就搖頭晃腦,如臨大敵。有次演講,不記得是什麽專題的,學生就專挑流行歌之中的作品(當時其實自己也很少聽流行歌)來講,如陳百強《念親恩》之類的。同學覺得還蠻受用。 現在學生覺得,這是一個泥沙俱下的年代,能看到泥沙沒什麽了不起,所謂「聞雷霆不為聰耳」。作為一位批評家,在批判流俗之上的,應該是披沙揀金,從泥土中挖出雅什,發現其中的優秀作品並推廣介紹。
嗯,不錯。 學生記得自己讀中學的時候,學校老師每次談起流行歌就搖頭晃腦,如臨大敵。有次演講,不記得是什麽專題的,學生就專挑流行歌之中的作品(當時其實自己也很少聽流行歌)來講,如陳百強《念親恩》之類的。同學覺得還蠻受用。 現在學生覺得,這是一個泥沙俱下的年代,能看到泥沙沒什麽了不起,所謂「聞雷霆不為聰耳」。作為一位批評家,在批判流俗之上的,應該是披沙揀金,從泥土中挖出雅什,發現其中的優秀作品並推廣介紹。
嗯,不錯。 學生記得自己讀中學的時候,學校老師每次談起流行歌就搖頭晃腦,如臨大敵。有次演講,不記得是什麽專題的,學生就專挑流行歌之中的作品(當時其實自己也很少聽流行歌)來講,如陳百強《念親恩》之類的。同學覺得還蠻受用。 現在學生覺得,這是一個泥沙俱下的年代,能看到泥沙沒什麽了不起,所謂「聞雷霆不為聰耳」。作為一位批評家,在批判流俗之上的,應該是披沙揀金,從泥土中挖出雅什,發現其中的優秀作品並推廣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