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於昨天發表在《信報》「影音地帶」版「詞話詞說」專欄,見報標題是「星馬歌手百無禁忌」。
這陣子香港以外的歌手,唱起粵語歌的大不乏人。大陸的周筆暢最近讓林夕把她的《密友》改填成粵語版《花樽與花》來唱,台灣的黃鴻升也讓林夕把他的《超有感》改填成粵語版《超級煩》來唱。還有大馬的黃明志,新近推出的歌名叫《學廣東話》,是他的第一首粵語歌。筆者這個粵語人真有點受寵若驚,可惜篇幅有限,不可能三首都在這兒談,於是中國不談,台灣不談,決定選擇談談南洋來的粵語歌。
黃明志的《學廣東話》,應是他自己包辦詞曲創作的。據詞中所云,是「為了妳我學了廣東話……為了妳我學到舌頭都僵化……」,而詞中的亮點,當是其中若干應該「嘟」掉的「三字經」用語。比如作品中這一段「rap」詞:「有尐嘢唔係咁易清楚明白,點解一二三四五六,做乜『七』,唔講得?『九』又唔講得……」如此巧妙踩界,挑戰禁忌,其中頗帶些幽默感。
有「飛時卜」友聽過這首《學廣東話》後感嘆謂:「點解香港無?點解這來自馬拉?」筆者的第一反應是,香港都有很多有心思的粵語歌,就不一定須出產自香港吧?何況這首歌唱的是《學廣東話》,香港人哪來動機從「學廣東話」的角度去寫一首類似的歌呢?要寫都應該是寫「學煲冬瓜」(學普通話)吧!說來,倒是期待能有人寫首關於「點解一用廣東話入詞就覺得俗」的廣東歌。
黃明志這首《學廣東話》其實帶出不少問題。先不說香港歌手唱這樣隨時會被「嘟」的歌會否掀起爭議,想起LMF還好一點,怕只怕被歸入尹光一類。且想想大陸會有歌手願唱嗎?台灣歌手呢?相信敢唱這種粵語歌的,都會是很另類很地下的歌手,而不會是很多年青人都熟悉的主流歌手。倒是很多時是星馬歌手百無禁忌,敢想敢闖。
回顧歷史,南洋歌手灌唱粵語流行曲,源遠流長,甚至可能比香港還要早,並且曾三度衝擊香港的流行曲市場,而看來每一回都是因為南洋歌手敢想敢闖,唱香港人不擬唱的或不屑唱的,得了「先機」。
1952年,香港的唱片公司開始墾拓粵語時代曲市場,歌曲取材戰戰兢兢,一般的勵志、言情,遠離諧謔,規行矩步,也努力搞原創歌曲。誰知兩三年後被南洋歌手群起入侵,馬仔的一支舊曲新詞《賭仔自嘆》聲勢凌厲,於是香港的唱片公司紛紛變陣,以何大傻、廖志偉、朱頂鶴等「鬼馬」歌手迎戰,至於原創歌,少搞也罷。這是南洋粵語歌初襲港。
1965年,又是南洋歌手佔得先機,改「披頭四」名曲為《行快啲啦》、《一心想玉人》,當時一般港人都看不起粵語歌,當然不會有歌迷問:「點解香港無?點解這來自馬拉?」可是兩首歌極流行,羡煞尚在勉力搞粵語流行曲唱片的香港公司。
1969年前後,一個來自大馬的歌手,好想好想來香港發展唱粵語歌的事業,誰知到埗後,發現這兒的人都瞧不起粵語歌的!但他沒有心死,朝理想前進,終於造就南洋粵語歌第三度進襲香港。這位大馬歌手,乃是鄭錦昌。他的《唐山大兄》,完全把自己變成「香港人」,甘心為「小龍粉」代言,成功我看真非僥倖。
長話短說地回顧了南洋粵語歌的三襲香港,再看看而今黃明志的《學廣東話》,也真是承繼了南洋歌手唱粵語歌的敢想敢闖傳統,但黃明志能否有南洋先輩們的好運,「襲港」大大成功,那還真要繼續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