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un Taneja:用户之所以不肯购买ILM产品,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弄明白“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含义。不管在哪种情况下,IT技术都是为商业运作服务的,我们鼓励企业机构的IT管理者们围绕着本公司的业务发展实际需求,有选择性地评估新技术。如果连你自己都不清楚本企业的业务目标,接下来对比各家存储厂商的产品时,肯定会迷失方向的,挑选出来的存储解决方案也不见得是最适合本企业的。
您能否给举个例子,解析业务驱动元素与IT技术,乃至ILM技术之间的关系?
Taneja:根据政府颁布的法令法规及相关行业规定来管理业务数据存储,以及分层存储,都是最典型的例子。近年来,业界内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创业公司,其中以Kazeon、StoredIQ、 Scentric等最为醒目,它们将智能化的概念引入到数据管理层面中,内容的控制和迁移工作均交由系统自动来完成。如果在处理法规遵从性的问题上,也引入这些核心技术,那么,系统将会获得一系列强大的自动化操作功能。我个人认为,这正是ILM今后发展的方向。
对于那些有意部署ILM系统的用户,从技术角度考虑,你有什么建议吗?
Taneja:确定了本公司的业务目标之后,用户下一步需要考虑的是应用。促使企业用户部署ILM系统的原动力是什么?是存储环境吗?不对,是应用。存储供应商们可不会告诉你这些,让用户知道真相,只会影响到他们的产品销量,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一旦用户弄明白了应用的关系和工作原理,那么,存储解决方案的概念将会缩小至管理层面。根据应用和应用的要求来制订数据存储管理的决策。一个人人头痛的大难题,一下子就变得像平常评估和选择软件工具一样简单了。
许多用户都希望将多厂商生产的存储设备整合到一个操作平台内。请问,创建一个异构存储环境有什么好处?怎样才能避免由此产生的管理复杂化的难题呢?
Taneja:很多人都以为部署一套异构存储系统,是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这其实只是人们的误解。要想避免系统管理变得过于复杂化,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确保第三方产品供应商与你的战略合作供应商之间已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说句老实话,如果你希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目标,异构化存储解决方案是必经之道,没有其它捷径可以选择。纵观整个存储业界,即便是像EMC、HDS、NetApp这样的“巨鳄”,也不具备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堆栈的能力。明确本企业关键的业务目标,围绕着这些业务目标有选择性地进行技术设备投资,如果购买第三方的存储产品,也应该选择与你的战略合作供应商关系良好的第三方供应商,以确保售后服务有保障,只要满足以上条件,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存储系统的可管理性啦。
ILM是不是磁盘制造商们打出的另一个噱头?我是指为了推销更多的磁盘给用户?
Taneja:不,不,不完全是这样。虽然ILM的概念刚推出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像你所说的那样,觉得它是磁盘生产商们促销产品的伎俩之一,不过,现在人们对ILM的认识早已提升到更高的层面上了,大多数存储供应商们都将ILM作为是一种让他们跨出狭隘的存储市场、迈入高级数据管理领域的重要战略手段。何况,如果不具备主机服务器级别的专业知识,部署ILM系统也纯属纸上谈兵。存储供应商们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们的战略规划总是快人一步,当人们以为产品仍停留在设想阶段时,供应商们实际上已经为它制订了具体的实施计划。
您的意思是说存储供应商们已经放弃了磁盘这一块的利润?
Taneja:那怎么可能呢,哪怕只是蝇头小利,商人也不会放过的。不过,软件产品将成为他们未来主要的盈利来源,而且,市场环境也将会发生重大地转变,从存储供应商规划的发展蓝图上就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他们将通过与其它厂商缔结技术联盟、签订OEM协议以及公司并购的手段,来加强与软件开发商的合作,打造自己的ILM存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