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凯恩》的整个
故事由“玫瑰花蕾”引起,“玫瑰花蕾”是凯恩临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记者汤普森查访了能够解释“玫瑰花蕾”的与凯恩有关的人,从而揭开了凯恩的一生。在《公民凯恩》影片最后,那个写有“玫瑰花蕾”字样的雪橇板燃烧起来的时候,作为观众,似乎隐约明白了玫瑰花蕾的含义,一种失落的快乐?一种单纯的遗憾?还是一个寂寞的结局?又似乎,观众最终还是无法参透“玫瑰花蕾”的真正意义?……
然而,正是“玫瑰花蕾”这个未知的意义引出了《公民凯恩》(转),这部电影本身的意义。
从形式到结构,《公民凯恩》大胆地突破了原有的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
在影片的开头,出现凯恩的官邸和大门,以及“禁止入内”的字样,配合上宏大而骇人的音乐,像是将观众导入一个悬疑片或侦探片;而到了接下来的场景里,像新闻纪实片一样介绍了凯恩这个人物;当新闻记者们谈论“玫瑰花蕾”,汤普森开始调查凯恩的一生的时候,又像是进入了传记片;到了苏珊演唱歌剧的那些蒙太奇镜头中,观众似乎看到了歌舞片的表现手法……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根本无法用经典好莱坞的类型去框定这部电影,它运用了好莱坞诸多类型片的元素,将好莱坞的模式首先从类型上完全模糊了。
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注重强调故事的客观化,要呈现一个基本客观的故事。而本片通过5大块的闪回场景展示了凯恩的一生。在汤普森调查和凯恩生活两条线的穿插之中,汤普森分别从塞切儿、他的经理伯恩斯坦、他的好朋友里兰、他的第二任妻子苏珊和佣人雷蒙那里了解了凯恩的童年、他的事业、他的私人生活(第一次婚姻)、他的中年以及晚年的事情等等。凯恩的一生就是在每个不同回忆者的叙事中串联起来的,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很多场景上,导演也是违反了时间顺序去安排情节。本片打破了以往电影顺序的线性叙事模式,而采用了多元叙事结构,灵活地使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技巧,并且突破了叙事的单一视点,而是用多个视角、各个角度去表现凯恩。
好莱坞经典模式讲究一个封闭性的结尾,即故事从矛盾冲突开始,由解决问题结束,是戏剧化的故事结构模式。在本片中,却让观众根本看不到结局,或者说,观众看到的结局只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也就是说有了冲突却没有化解,提出了疑问却没有解决。在“玫瑰花蕾”这个不解的谜题中,观众却获得了极大的思考和想象。汤普森最后说“没有任何一个字眼可以解释凯恩的一生”,让整个影片的结局变得暧昧不明,模糊不清,彻底突破了好莱坞式的清晰结局。用开放性的手法使得观众不必强行接受导演的意图,而有了自己能够感受的空间。也许这一点上,是对好莱坞经典模式最大的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