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弱无力和迷茫无助

208阅读 0评论2008-11-16 sdgdhyuj
分类:

我很同意《牯岭街》是一部比较有野心的作品,因为所谓的杀人事件出现在这部长长的影片接近结尾的部分。整个情绪从貌似欢愉逐渐下滑,直到使我静默无声难以平静入睡。用纤细无痕的丝拢起来的一切时代的碎片、琐碎的日常事件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是如此之多,我甚至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于是我依然任性地选择随性而行。 一直很奇怪在这部片中,女性的形象总是显得相比男性更为成熟圆滑,因此她们似乎更能适应那个茫然不知所措的年代,刺痛感不会那么明显尖锐,至少从表面上看如此。无论是母亲相对于父亲,大妹相对于老二,更别提小明之于小四和Honey(当然这里的男性形象只限于最主要和突出的那几个),即使是老三也能在宗教的避世中找到平衡和通透的答案。父亲小四还是Honey从某种本质上说,他们是如此接近和相似,他们都固执着理想主义着,尽管在现实世界里不停碰壁撞头,依然遵从于内心的某种信条,关于世界和他人如何因为个人的努力而改变,于是注定无法平复。 Honey提及《战争与和平》中那个独自去抗争拿破仑的老包,以及他后来独自去中山堂踢场;父亲的“古板不化"自不必说,从影片开头开始,他就不断地去学校为儿子争取这样或那样的“公平”,又不断地未果;小四一直对小明说,他会帮助她,他是唯一能帮她的人,即使当小明投向另一靠山的时候,他找上了小翠——无论是出于一种填补空虚失落感还是一桩人性的试验——依然这样。我更倾向于把这种表面强壮的对个人或者自身力量的自信看作源于他们在潜意识里清楚地认识到在太多事情上的虚弱无力和迷茫无助感。 小四说,这个世界有太多不公平的事。事实上,他自己的家庭困顿,生活中有无数的难题和冲突需要解决,然而在这些方面,本该是于自身最为息息相关的事件上,他更像或者是不得不像是一个局外人旁观者。就像当老二在屋内被父亲打,他只能在外面黑漆漆的街上遥望,毫无言语,又或者是当那些混混们跑去为他的好朋友Honey报仇的时候,他停伫在雨中,只是在最后的最后,来到山东的身边——他从未也从来不能真正地融入这样或那样现实的行动中。然而,越是这样,他越是努力地想去做些什么证明些什么,他有着青少年无尽无畏的热力和血气,他甚至想给予别人他自己原本就如此缺乏的安全感。 在很多不同的场合,我一直自称是杨扇子,事实上我只用转过杨的两部片,一是《一一》,另外一部就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有时候,喜欢就只是直觉的事。
上一篇: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手中的牌
下一篇:三个人一人一个要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