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得轰轰烈烈你死我活
128阅读 0评论2008-11-21 sdgdhyuj
分类:
英格玛·伯格曼这个名字是用来吓唬那些对电影浅尝辄止的文艺青年的,哲学、生命、自由、宗教……,这些大命题总是会让以娱乐为目的观众退避三舍。不过,这个世界上既然有在伯格曼面前落荒而逃的,当然也就有不怕死的,比如我。我并不是太喜欢伯格曼的,但至少我没有对他的电影望而却步,比如今天我就老老实实把《安娜的情欲》接连看了两遍。
连着看两遍《安娜的情欲》并不值得炫耀,不过我还真打算把它看个十来八遍,不是为了伯格曼,而是我觉得《安娜的情欲》这部电影本身就有许多可供挖掘的东西,一遍两遍的满足不了我贪婪的胃口。
说回电影吧,女主角安娜这个人物让我觉得似曾相识,我觉得某种程度上她就是我我就是她。安娜其实是个理想主义者,而且争强好胜。电影里的很多蛛丝马迹都让人觉得她对爱情与婚姻的要求高得要命。爱情必须爱得轰轰烈烈你死我活,婚姻则要幸福美满卿卿我我。可是,这样的好事能全部落到一个人头上吗?安娜也不过是个普通人而已,普通的生活跟理想跟想象当然存在很大的距离,当真实与想象不符的时候,安娜居然选择了“说谎”这种举动向她的朋友们营造自己令人羡慕的爱情与美满的婚姻生活。我觉得我跟安娜的共同点就是我们在追求爱情的时候是个完美主义者,但在生活面前我选择面对现实,安娜则当了逃兵。
影片的前段四个主人公在复活节一起聚餐的时候,艾里斯刚刚流露了一点他在工作中混日子的事实,安娜就抓住这点义正严词地对他实行批评教育。安娜此时的形象阳光、健康、向上,甚至有点大义凛然。不过,当一个人表现得太正派的时候,我们就得警惕了。事实上安德里亚斯在这个时候就已经知道安娜在说谎了,因为他看过安娜已经去世了的丈夫给她留的信。上面把他与安娜的婚姻问题写得很可怕很清楚,安娜的婚姻生活早就亮起了红灯糟糕透了。奇怪的是他没有戳穿安娜的谎言,安德里亚斯让在座的人都以为他很欣赏安娜的性格。
其实我觉得安娜跟安德里亚斯活得不仅虚伪还很累,尤其是安娜,每个人的婚姻都有一大堆的问题,那么倔强干嘛!安德里亚斯明明只是想找个女人来填补离婚后苍白无聊的生活,偏偏要以爱情的名义做些男盗女娼的勾当;明明是为了掩盖自己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寄生虫”的事实,偏偏要高举清高的大旗隐居避世。这两个人到底想干嘛?这也他妈活得太累了吧!然而无可否认,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也正因为这样,安娜与安德里亚斯这两个人物看起来真实而丰满,电影里的他们看上去就像我们的邻居那么亲切。
人物的丰满于这部电影的内容而言,还仅仅是冰山一角。电影里的一些旁支甚至电影里不经意的细节同样精彩。比如,小岛出现了很变态的“虐畜”事件,很多可爱的动物都被血腥地杀害并在进行残忍地肢解后弃尸荒野。人们把怀疑的焦点对准了一位在岛上独居、性格孤僻的老人。人们用包着石头的恐吓信砸碎老人家里的玻璃恐吓他,甚至闯进老人家里非人地折磨这个无辜的老人。后来,老人受不了岛上居民的侮辱与折磨最终用上吊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情节值得深思,“虐畜”为人所不齿,那“虐人”呢?为了遏制“虐畜”而“虐人”,这不是太荒唐了吗?但我想这种事情在西方社会屡见不爽,至今仍不断上演。
电影里随处可见伯格曼的深沉,比如上文提到的那次聚餐,伯格曼就借由伊娃之口提出了对宗教信仰的反思。后来,伯格曼又在安德里亚德与艾里斯的一次对话中提出了对自由的思考……这些随处可见的细节让我觉得看伯格曼的电影绝对不是轻松的娱乐活动,伯格曼也很少迁就观众的低级趣味,电影就是伯格曼对人生各种严肃命题进行思考的过程。这些思考,有些有结果,有些则无论怎么想都不会有答案。然而不管怎么说,伯格曼还是很喜欢这样的思考方式,他把那些问题想得很深入的表现与痴迷地状态让我想起了金庸笔下的独孤求拜,孤独、无敌而冷漠。“冷漠”让人折服于他惊人气场的同时,也让人对他强大气场笼罩下的作品肃然起敬.接下来,我就打算把伯格曼全集转过来,这回可有的忙了.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