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青春体电影
263阅读 0评论2009-04-28 sdgdhyuj
分类:
抛弃一切形而下的混乱和烦恼,去听贾樟柯和陈丹青吹牛皮。讨厌北大组织者的官方姿态,以及主持人煽情春晚式的主持方式,高度肯定和赞美显得无聊又无力。但是我还是喜欢她的腿,还有黑色方格丝袜。
放电影前,很多人说话,说很多话,场面让人直打哈欠。贾樟柯忍不住,说 大家看电影吧。北大那帮组织者还事事的要赠送贾樟柯一个什么东西,本来很仪式的场面被贾樟柯草草带过。
讲堂里陷入一片黑暗。银幕好像黎明前东方的天空。转换看《小武》,和《站台》略显刻意的影像表述相比,《小武》来得更加简单直接也更加动人。这点在镜头转换上尤其明显,小武坐在街头的几个特写,从抖动双脚到拿烟,能很明显的在视觉影像背后感到导演的意图,有些过于粗糙和直白。至于画面,正如我对阿三说的,在他的故乡三部曲里始终有一种不洁感,令我无法忍受同时又深深被吸引。到他后期诸如三峡好人那样的片子里,这些东西已经渐渐退出他的影片,留下贾氏独有的叙事方式以及人文关怀成为我们辨认他电影的条形码。总的来说,小武是一部中国特色的青春体电影。它难能可贵的地方与其说是首次表达了对边缘人的关注,还不如说是中国电影界第一次开始诚实的面对自己,没有被西化,也没有迎合国际上流行的东方审美,给自己添上CHINA标签。拍摄小武的贾樟柯是稚嫩的,同时也是尖锐的。从视觉听觉到情感上的接受小武这个故事都会感到痛楚。痛楚对小武本人来说也许是混沌酸楚甚至有些麻木释然,但对于银幕前的观影者来说,感受到的则更加沉重清晰。相同的是,这两者同样无法言说。
很多青春体电影都来自个人体验,在回忆的装饰中尽可能诗意美化,,轻柔背景音乐,以及努力触人心扉的旁白。一说到这些脑海里不由浮现起诸多日本电影,貌似近些年的国产电影也有不少跟风。好在1998年的贾樟柯没那么干。他的尖锐并非来自愤怒,并非来自不满,并非来自情感创伤。而是来自真实。一方面这注定了这种尖锐不会随技术熟练,生活富裕而走形迟钝,另一方面,对真实的着迷也是危险的,过度还原生活将会局限电影的表现手法,分散对主题的关注,限制创作者的发挥和想象力。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目前而言,贾樟柯并没有失去平衡,在真实和虚幻之间走着贾氏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