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青春的青春
287阅读 0评论2009-10-14 sdgdhyuj
分类:
《没有青春的青春》由罗马尼亚神学作家伊利亚德的同名小说改编。影片的主人公--大学教授多米尼克,在二战迫近的暗无天日的岁月里,一路颠沛流离,从瑞士、罗马尼亚,辗转逃亡至马耳他、印度等地。取景地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的崎岖街巷、保加利亚巴尔奇克的富丽皇宫……,浓郁的东欧风情定能赋予作品不凡气质。
虽是彻头彻尾的小制作,但由于本片乃一代宗师弗朗西斯·福德·科波拉的新作,自然未映先红。自1997年的《造雨人》以来,九年不执导筒的科波拉除为平庸之作《在路上》客串监制外,仅在千金索菲亚·科波拉凭《迷失东京》赚取无限风光时陪伴出行。也许爱女的成功刺激了老爹,彪炳史册的终于低调复出。
这位九次提名、四次获奖,囊括导演、原创剧本、改编剧本三座小金人的传奇巨匠(自编自导的《教父》三部曲、《现代启示录》,编剧的《巴顿将军》、《对话》),驾驭此类小品想必游刃有余。两位搭档同样来头不小:出任今年戛纳评委的英伦全才蒂姆·罗斯,可谓个性导演爱用的怪癖演员,《赤胆豪情》的提名履历不容忽视;布鲁诺·冈茨堪称代表德国最高水准的实力派,《帝国的毁灭》再现阿道夫·希特勒的完美演技撼人心魄……。因此,一旦找到有力的发行公司,本片极有可能一飞冲天。顺便一提,盛传的科波拉关于“没有合适的买主而被迫延期”的感慨,不知是真是假。
初观本片,很容易被复杂的情节架构和其中包含的语言学、哲学、神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知识弄晕。我在连续看了两次后,觉得可以在这些繁复的元素中找到一些贯通全片的线索,故不揣浅陋,在此探讨,抛砖引玉。
有影评称马泰教授返老还童的经历是“浮士德”主体的再现,对此我不完全认同。浮士德的情况是坐在书斋中看尽天下书籍,却深感真理之飘渺。而马泰教授的实际情况是,他感到自己知识不够,无法写出一本自己的专著。他在年轻时就对导师说,他要去寻找更大的图书馆,为了追求学术,他接受了劳拉的离去,终于孤老。而返老还童后,他走上了一条近乎相反的人生历程。此时的马泰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各门学科的知识,并在结识维罗尼卡后,逐渐一步步逼近语言的起源,可是当他发现维罗尼卡因此迅速衰老并走向死亡后,放弃了曾使自己醉心的学术,选择了离开。虽然马泰最终遗憾于自己的书依然无法完成,但当他看着维罗尼卡重获青春抱着孩子的照片时,其实已经获得了心灵的安慰。
相对于〈浮士德〉关于人类精神和命运的思考,观看转换的〈没有青春的青春〉。
它的思想格局显然更单薄一些,但是考虑到科波拉导演暮年复出的实际,本片很大程度上也是对自己人生的反顾吧。
本片近乎直白地引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中国观众在感到亲切的同时,其实也应该注意到导演的目的所在,就是把对梦境的理解从西方经典的佛洛伊得潜意识理论中解放出来。
在〈释梦〉中,佛氏把梦归于潜意识,是本我与自我纠缠、对话的产物,而本片通过前两支玫瑰出现的情节及其中两个马泰明白无误的对话告诉观众,把梦和本我理解成双重人格并非不可,但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是自在自为的主体。这个主体不仅存在,而且可感,维罗尼卡看见第二个马泰既是证据。马泰以Shiva湿婆身份进入维罗尼卡梦境,也暗示了他的正邪主体俱在。
最直接道破这点的恰是全片结尾和开首。年轻的马泰教授走进咖啡馆,又走进1938年,遇上老友寒暄,马泰所说的一切,包括二战,登月等人类大事全未发生。电影镜头在经过一轮反打后,我们看见马泰已非返回青春后的样貌,而是90高龄的龙钟老人。这时观众的第一印象是,全片是马泰的一场大梦。但是电影没有结束,1968年的旅馆服务员打电话到咖啡馆寻找失踪的马泰,1968年的人们在大雪覆盖的街头找到了跑出咖啡馆的马泰。第三支玫瑰出现在马泰手中。
梦不是单个主体的自我调适,而是双重主体的对话。两个马泰,正与邪的马泰,追求知识和爱情的马泰,年迈和青春的马泰,38年和68年的马泰俱真、俱存。他们有时相遇,有时错过,就象庄周与蝴蝶俱真俱存,只是有时庄周梦蝶,有时蝶梦庄周而已。
如果再看一便影片的序幕,38年衰老的马泰梦中的照片、骷髅和倒转的时钟其实已经包含了影片的所有线索。科波拉已经在这里埋下了种子。
如果说“浮士德”主题变体是导演对现实人生的思考,那么“庄周梦蝶”主题就是导演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并以此作为老年人的精神寄托。Youth Without Youth,这个悖论式的标题正是寄托所在。不过对东方思想了解并不透彻的科波拉却错误地引入佛教轮回的概念。他在影片台词中暗示了维罗尼卡是印度女神和劳拉的转世,却又在情节上模糊了这一点,把她们描述成多重主体的反复再现。
何以会有这一矛盾,在我看来是导演走向生命最后的本能思考,但是并置道家和佛教思想,实乃本片最大的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