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三世

415阅读 0评论2009-10-23 z5xp7tm7
分类:

很早以前看得这部电影。公元1788年,精明强干的乔治三世领导的大英帝国在欧洲大地上逐渐强大起来。由于乔治王的英明领导,人民生活富足、国泰民安,为此,乔治王也深受大英子民的爱戴。一天,乔治王突然闹起肚子,皇宫里的御医也没有查出是什么病因。从此,乔治王精神失常,以前精明的君王变得在皇室大臣和侍卫面前常常口出秽语、行事疯狂而不能自制。 乔治王的失常引起了皇室人员和国会的不安,威尔斯王子趁机派人在议院发起了一个由他摄政的提案,想赶走父亲而自己掌权。为了避免皇室权利斗争给国家带来的动荡,彼特首相一面忙着掩饰真相、安抚国会,一面在王后的授意下请威利斯医生给乔治王暗中治病,并以此拖延时间、稳定局面。就在彼特在国会上即将抵挡不住支持威尔斯王子即位的压力时,乔治王在威利斯的精心治疗下彻底地康复,并回到了依然拥护他的臣民之中。我看的时候用把《疯狂的乔治王》转换了一下。 影片曾获英国影艺学院最佳影片奖,女主角海伦-米伦1965年因出演《埃及皇后》而出名,两年后她加入皇家莎士比亚剧团,1994年她凭借该片获得戛纳影展最佳女主角奖。 剧作者牛津大学历史学专业毕业,还有一部电影The History Boys,不知道是不是写自己,反正同性恋,学历史,跟作者自己有相像之处。 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是历史题材,但映射现实。大概拍摄于93年,但那时舞台剧已经上演了一段时间,那时候王室中年轻一代查尔斯王子与其王妃闹得还相当不消停吧。 用乔治三世的故事来比照现实,说明王室的作用与责任,当然疯狂是个很好的题材,作者也把它强化和戏剧化了。国王没有那么疯,如果疯到在大庭广众下追打威尔士亲王,那议会基本上不用讨论摄政与否了。历史上国王的疯病最典型的例子是他对一棵树说话,认为那是普鲁士国王。 而且用乔治三世做例子也有个内在的矛盾,就是王室只是作为荣誉象征的主题和乔治三世的政治影响之间的矛盾。乔治三世绝对不像现在的王室只是橡皮图章。电影里交代了一下,国王对首相说,我选了你,所以我下台你就得下台。现代英国的政府肯定不会随国王的改换而更迭。电影里的交代还是跟自己的逻辑有矛盾。福克斯与皮特交谈时,皮特说,国王只是按别人的要求来做。如果是这样,国王是哪一个,政府根本不会受此影响。 当然,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就可以理解了。国王得按现实的情况来改造一下。电影里的乔治三世只是对殖民地独立不满,但历史上他是对此负有责任的。总之就是按现在的价值观来塑造,以免过多影响王室的形象。当然国王跟往后的感情不需要美化,他们的感情本来就很好。威尔士亲王跟君主的分歧,在乔治三世时期是那样(当然会更严重一些),现在也不见得消弥了。尤其是威尔士亲王真心喜欢情妇,不重视合法婚姻,风格比较自由,不注重王室形象,都有相似之处。
上一篇:失恋莫失志
下一篇:伞和木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