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还记得我们的童年往事

355阅读 0评论2008-11-17 gzyv7867
分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童年往事》这部电影,《童年往事》是导演侯孝贤自传性色彩极为浓厚的一部电影。影片始于阿孝一段沈郁的自白,细数那段一家人自大陆迁台后的;这段成长情怀经历父、母及祖母分别过世的阶段,除了对不同阶段的阿孝造成关键性影响,也将整个故事划分成几个重要年代。 国小时期的阿孝有著玩纸牌、打陀螺、与偷摘路边芭乐的日子,陪祖母走过回大陆的路,或者全家吃著甘蔗听著米格机被击落的广播;然而,父亲过世时全家几近崩溃(尤其是母亲)的经验,为平实的童年生活画下一个深刻的句点。 升上中学后的日子,有著青涩却叛逆的基调。混帮派、泡马子、打撞球、因副总统陈诚大敛与老兵起冲突等,无不展现青春期的血气与纯情;大姊北上结婚、大哥阿忠也离家念师范,母亲从发现喉癌到过世的日子,让阿校有机会负起打理家务的重任。而从母亲过世时的啜泣,到因祖母不知何时死于塌塌米上,充满深深愧疚的旁白,我们看到一段无情生命历程里,自我与大环境对话后的成长,也在朴实的镜头中看到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这部电影我是用转到mp4上看的,侯孝贤无疑是台湾新浪潮电影的主将,同时也是一位极具风格化特征的东方导演。他以电影《悲情城市》奠定了国际知名导演的地位。该片透过一个台湾“本省人”家庭的毁灭和灾变,透过这一大片黑暗与光明之间的灰色地带和人世沧桑,直追台湾四十年来的政治神话的症结。曾荣获第四十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第二十六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陈松勇)。《悲情城市》是侯孝贤创作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这部电影开始,他从对个人成长记忆的关注转向对历史苦难记忆的关注。 作家阿城在《且说侯孝贤》一文中说:“《童年往事》倒是有了不同成长时期的过程,但并非以童年为因,少年青年为果,而是一个状态联一个状态。” 阿城一语中的点出了侯孝贤电影的叙事策略,确实在他的电影中,从来不依靠吸引人的因果关系来连接情节,而多数呈现的只是一个个生活的片断或横截面,没有核心的戏剧冲突,也无所谓开始和结局。摄影机如同一双饱含感情的眼睛在比较远的地方看着发生的事情,也不走开,更不靠近,就这样静静地看着或者说等待着时间的流失。 或许在侯孝贤的电影中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他一贯比较关注人的生命及其存在的状态,而且往往把“人”放置到历史或时代的特殊背景与境遇中来关注,但是影片中所涉及的政治与历史的内容并没有淹没或忽视人的存在,而它们仅仅作为故事发生或主人公活动的背景罢了,暴露和突现在舞台上面的依然是平凡人的生活与命运,这也许就是侯孝贤所拍电影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上一篇:哲理故事之一个人的力量
下一篇:富人们往往富得不敢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