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转型与深海寻人
164阅读 0评论2008-12-04 gzyv7867
分类:
随着《深海寻人》的出笼,徐克导演走上了转型,纵观近几年华语电影,导演转型成为了一种潮流,个人认为,徐克的这部转型作——《深海寻人》并不成功:影片的前半段是惊悚的恐怖悬疑,刚刚营造出一点恐怖的气氛,却马上接上了爱情为主题的后半段,使观者摸不到头脑。影片的主题在于呼吁社会关注精神分裂这一特殊群体,很棒的主题却难掩杂糅的叙事方式,致使这部电影不伦不类(既不是恐怖片也不是爱情片),看着这部电影,那个“独孤一怪”的徐克不见了,那个现代社会中的侠士,那个一身长衣手持长剑的侠客——徐克渐渐模糊了,我不知徐克导演本人怎样看待这部转型力作,但我却十分怀念那个侠士,那个有些刻板和古怪但真实飘逸的徐克。
?? 说到转型,另一位华语电影界的大师不得不提,从龙套到大师,从星仔到星爷,自创“无厘头”一派的喜剧之王周星驰也走上了转型这一“不归”路。早在2001年,《功夫足球》的问世,就已宣告周星驰进入了转型期,之后的《功夫》和《长江七号》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周星驰,身怀绝技的少林高手;浪子回头的功夫少年;憨厚朴实的爱子父亲,这些不同的角色让我们再次领略到周星驰精湛的演技,但在赞叹之余,观众不禁会问:连自创“无厘头”一派的周星驰都玩起了特效,煽起了亲情,“无厘头”将会何去何从,是否会后继无人就此消失?亲情的电影随处可见,炫美的特效好莱坞早已玩腻,然而“无厘头”的周星驰却只有一个。抛弃自己的特色去和其他电影大军挤一条独木桥,这种做法是否明智,我想只有“星爷”自己最清楚。
??? 其实,早年周星驰的那次尝试更令人怀念。1999年的《喜剧之王》,这部电影使人为之一振:原来喜剧电影还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现。但最终,这部让人笑着流泪的电影在当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这次尝试性的改革也因此而夭折。现在想来,依然倍感惋惜。比起依靠特技特效的转型路线,这种开创式的改革更令人心动和凝记。
????相对于徐克和周星驰,冯小刚的转型无疑是最成功的,2004年冯小刚高举《天下无贼》这面大旗,浩浩荡荡的踏上了转型之路,影片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却环环紧扣,加之绚丽的特技与之完美融合,一举掠下全球1亿多的票房成绩,之后的《集结号》更是以2亿多的票房再次征服了观众,冯小刚这棵票房常青树仍然不可撼动,但人们在惊喜之余总会觉得怪怪的,是啊,“冯氏电影”在不知不觉中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京味儿十足的幽默小段越来越少了,换来的只是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和特技特效,尽管“冯氏电影”的精髓——紧凑的故事情节和巧妙的故事设计依然沿用下来,但最具感染力的那些最初的感动,却是越来越模糊了。人们开始翻出翻出曾经转换的《甲方乙方》,一遍遍的回味,看着《疯狂的石头》却不禁想起《没完没了》....这种转型是否是影迷所期待的,冯导确实也应慎重考虑一下。
??? 其实,导演转型并没有什么不好,他能给观众带来新的刺激与感触,也能使导演获得新的乐趣,但落叶终要归根,观众铭记于心的仍是最初的那份感动与震撼,这种情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它只会像深埋于地下的美酒,随时光的推移,变得越浓、越香、越令人陶醉。最后,以一名影迷的身份,衷心的祝愿那些正在为转型而努力,或是打算要转型的导演们,在“玩”过之后,记得“回家”的路。
? 后记:其实很早就想在电脑前写一篇文章了,可一坐到电脑前,就不知要说什么,大概是对电脑没感觉吧,但看过《深海寻人》后,感觉真的很失望,徐克,周星驰,冯小刚,我是看着他们的电影长大的,那份情感在心里扎得很深,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在看过这几位导演近年的作品后真的有种怀念旧作的感觉。也许是我落伍了,也许是我艺术欣赏力太低,但给我感动和震撼最深的,是那些朴实平淡的却彰显个性的影片,真的希望他们不要忘了“回家”的路,我相信会有很多影迷在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