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振振在《文史知識》雜誌(2010年第六期)「說宋代筆記」,所談及的筆記內容,大多與宋代的君王有關,讀之大長識見。鍾先生有感而發云:宋代的皇帝,從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就立下了一個好規矩,即相對來說比較尊重讀書人,比較信用讀書人,比較能夠聽取他們的批評意見,哪怕是言辭很激烈的批評意見,比較能夠做到「言者無罪」。這已經有一點現代民主的味道了……鍾先生也詫異地說:宋代的皇帝對讀書人那麼仁厚,宋亡於元(蒙古人)時,抗擊元人、以身殉國的讀書人卻不算太多;明代的皇帝對讀書人那麼殘暴,明亡於清(滿人)時,抗擊清人、以身殉國的讀書人卻非常多……
宋代皇帝曾如何待讀書人?最惡狠狠的會記起蘇東坡被貶嶺南以至海南,柳永也奉旨「且去填詞」之類。禍至殺身的未之有哦。
據宋人筆記,原來宋太祖趙匡胤在開國的第三年,秘密在太廟裡立了一塊「誓碑」,用帷幔遮蔽,房門還上了鎖,封閉得極嚴密。太祖敕令有關官員,凡皇帝到太廟祭祀,或新皇帝登基後到太廟禱告,都要提醒他們,須恭恭敬敬地讀一讀這塊「誓碑」。讀碑時,只許皇帝一個人進屋內,開門、點燭、燒香的工作,由一個不識字的小太監擔任,其他人都遠遠站在院子裡。北宋除了歷朝皇帝,即便皇帝最信任最倚重的心腹大臣,都不知道「誓碑」的內容。直至金人入侵,汴京淪陷,太廟裡裡外外弄得門戶洞開,人們才看到這塊碑,上有誓詞三行,有一行說:「不許殺害士大夫及上書批評朝政的人」。末行說:「子孫後代如果有違背這誓言的,必將遭到上天的誅殺。」
原來宋朝有這樣的「誓碑」,也就難怪讀書人的生活環境較別朝為佳。
鍾先生在文裡引述了多則宋仁宗的筆記故事,這裡撮引以下一則:
仁宗上完朝回後宮,叫平素一位寵愛的專給他梳頭的嬪妃來給他理髮。理髮時,她見到仁宗懷裡揣着文書,問了一下,仁宗說那是諫官上的奏章,內容謂「下了很多天雨,可能是陰氣太重,老天爺降下懲罰。皇宮裡的嬪妃、宮女太多,應稍加裁減。」那嬪妃不同意,指出朝中大官個個都歌女成群,皇上跟前才那麼幾個人,竟說「陰氣太盛」!她問:「諫官的建議,一定要實行嗎?」仁宗道:「諫官的建議,哪敢不實行」她自以為是仁宗寵愛的人,故意說:「如果真的實行,就請皇上先把奴家裁掉吧。」仁宗聽了,便起身下令傳旨,自某人以下共三十人,放出宮去,完事後,立刻回奏。當時已近吃飯時候,皇后怕耽擱了仁宗進膳,接旨後不敢怠慢,趕緊打發有關的女子出宮。仁宗直等到事畢才用餐。皇后等到飯後茶時,才敢問:「那位梳頭嬪妃,是皇上平時寵愛、親近的人,怎麼第一個就把她裁掉?」仁宗答:「她勸朕拒絕接受批評意見,怎容得她待在身邊?」
就連聲名不大好的南宋第一個皇帝高宗,也有些筆記記他的一點好。據陸游《老學庵筆記》記云:
高宗在為父親徽宗服喪期間,坐的是沒有刷油漆的白木椅子。有人誤以為是檀香木做的,一位妃子捂着嘴笑道:「宮裡胭脂口紅啦、洗衣服用的皂莢啦甚麼的用多了,宰相們都已經提意見了,還敢用檀香木做椅子?」而當時的宰相是趙鼎、張浚。
鍾振振注曰:「胭脂、皂莢能值幾個錢?連這個宰相們都要管,而且皇帝還聽他們管,這恐怕也是封建時代的歷史上很難得的了。」
慣讀了歷史的大論述,轉而讀一些文人筆記,對歷史的面貌又有很不同的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