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古典詩歌已逾三十之數,一項深刻體驗是:宋詞中長逾九十字以上的慢詞詞調,對粵語歌譜詞者而言一般都屬「難譜詞」,不管如何費盡心力,譜出來的歌調,都很難做到易記易上口。當然,偶然也會碰到一兩首慢詞可以譜得很順的(如周邦彥《蘭陵王.柳》),卻肯定是譜幾十首才可遇上這一兩首。
宋詞填起來自是很講究平仄甚至四聲的。不過這類主要講究字音長短變化的韻律卻不是譜粵語歌所需要的,譜粵語歌需要的是另一種律動:講究字音高低變化的韻律,這「高低律」卻是宋詞頗欠缺的。所以,詞調字數愈多,就愈容易有違「高低律」,成為「難譜詞」──難以譜得出優美旋律的詞。
雖然是「難譜詞」,近日還是看上了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全詞共有102字。但今次想一改之前的做法。之前是老老實實,從詞的開首順序去譜。今次試試先把詞末的韻句譜好了,才去譜其他部份。這做法似乎真有點點兒效用。
實在粵語歌詞的填寫也沒誰規定必須順序地從頭填起的,往往可以先在某個樂句上想到一個合用的句子,然後由它發展成一整首詞。
據詞譜曲為何不可以呢?先譜好末尾的部份,至少可以先確定調式,也會得到一些有用的音樂素材,實在是一大好處。
譜這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是第三次採用角調式(以mi音為主音)了,也感到是開始懂得怎樣運用這種現代音樂很罕見的調式了。其實看孫玄齡著的《元散曲的音樂》,當中至少有超過三十首曲調是採用角調式的,可見在中國古代的某個時期,角調式歌曲是很常見的,現在用這種調式譜宋詞,也有重現一點古人風尚的意味吧!或者,華語流行歌曲創作,
也可以嘗試一下吧!然而話又得說回來,中國古代未必有「調式」的概念,很大可能是近代音樂人強加給古人的。
譜這詞,在兩個地方把詞句重出了。第一處是「不恨此花飛盡」,用意是強調「沒人在意楊花的落盡」,為此,也特別把「恨西園落紅難綴」這句離一離調,覺得這樣跟詞人的用意挺配合。
另一處是末尾的「不是楊花點點,點點」,這是為了方便弄出模進,俾得以順利邁向旋律的最高點。
「二分塵土,一分流水」。難得「塵土」與「流水」同聲調,也就是在聲調上重出了,暗合「高低律」的要求,這是譜詞為粵語歌者最求之不得的事,當然不肯錯過,於是都譜以do re so fa mi。
注意詞中兩個字的讀音,「無情有思」中的「思」須讀陰去聲,也就是粵人「唔好意思」中的那個「試」音。「綴」有「最」和「序」兩種讀音,這兒選取「序」這個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