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點樣》(1979)

990阅读 0评论2014-05-13 黃志華
分类:IT职场


  本文於昨天發表在《信報》「影音地帶」版「詞話詞說」專欄,見報標題是「1979香港記憶」。

 

  「數點星光,卻原來黑夜燈光,嗰一處香港。覺得驚慌,夜茫茫邊度係岸?搵一處上岸。歷遍風霜,為逃亡飽受巨浪,終於到香港。你覺得香港點樣?捱落去,每日冇掂過,百物每天加,確係漲。搏命捱,薪水尐咁多,點去把家養?成日撲,撲掂你就發,發達靠打工,咪夢想!社會中,兇案多劫搶,一片烏煙瘴。繁華盛況,是個夢想,實當盛世仙鄉。嚟到香港,難求藏身,難免失望。繁華盛況,是個夢想,實當盛世仙鄉。問你一聲,是否喜歡香港?」

 

  這首歌詞,面世於1979年,是中詞日曲,歌名是《香港點樣》,主唱的是「馬正棠」──這是當年葉振棠、黃正光、鄔瑪莉三人組合所用的名字,而填詞的是打自六十年代便填了很多粵語片歌曲歌詞的蘇翁。

 

  肯定這首《香港點樣》從沒有流行過,但這歌詞寫的是三十五年前的香港,應可讓我們喚醒一下對那個年頭的香港的記憶。何況,看蘇翁寫《愛人結婚了》、《禪院鐘聲》、《分飛燕》、《悲秋風》、《天涯孤客》等詞看得多了,忽而看他寫一闋「詞史」式之作,感覺頗是不一樣。

 

  1979年的香港,從北方偷渡來的人應已極少,反而從海上來的越南難民卻甚令港人頭痛。但相信蘇翁寫的是早於六十年代便偷渡來港的北方人士吧!想來,香港粵語流行歌詞反映那段「大逃港」歷史的詞章是極罕見的,而今因為整理一點舊資料,才驀然發現蘇翁此作哩!

 

  流行歌曲是「時代曲」,講求反映當下,由此看蘇翁在1979年的時候寫「大逃港」人士,已屬不合時宜,而他居然寫了。也因此,《香港點樣》不流行是正常的,沒有別的粵語歌詞反映這段歷史,也是正常的。

 

  在《香港點樣》中,詞人一開始即寫星光,象徵黑夜中的希望與目標,然後立刻置換為「卻原來黑夜燈光」,隱約可以見到這個城市的繁華。雖是很寫實的詞史之作,這開始的幾筆倒是很有文學感的筆法。

 

  其後詞人不斷數落七十年代後期的香港:「捱落去,每日冇掂過,百物每天加,確係漲。搏命捱,薪水尐咁多,點去把家養?成日撲,撲掂你就發,發達靠打工,咪夢想!社會中,兇案多劫搶,一片烏煙瘴」,七十年代是這般難過的嗎?難過,難過,都過去了,而且迎來八十年代的經濟起飛!幸而當年無所謂「抹黑」,也不會有誰跳出來指摘這詞作會「傷害香港市民的感情」,不然,它可能反而大大地受關注。其實想想同期許冠傑的《加價熱潮》、大AL張武孝的《新區自嘆》,所描摹的,不也是類似的境況嗎?只是,這兒蘇翁是站在「大逃港」人士的角度來看這些境況,從而想到的自不一樣,他們逃港之前,不免會憧憬香港的繁華,是「盛世仙鄉」,但實際身處其中,卻發覺天堂的外觀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年年月月「搏命捱」!而詞人最後以詰問作結:「問你一聲,是否喜歡香港?」寫實之詞作能有這甚具震撼力之語收束,使餘音縈迴不止,值得一讚。

 

  而今早已融入香港群體之中的「大逃港」人士,會如何答「是否喜歡香港?」這個問題,相信十有九個都會肯定地答喜歡吧!

 

  說到喜歡,也許好些「大逃港」人士雖未能名成利就,但終能自食其力,而最欣慰和享受的,應是精神上的自在感覺吧。

 

 

上一篇:《檳城艷》再認識
下一篇:譜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為粵語歌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