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要从家庭起步

207阅读 0评论2009-02-18 z5xp7tm7
分类:

在孩子刚学会走路时摔倒了,自己还没准备起来就被父母一把抱起。孩子一哭,做父母的不是教育孩子走路时要小心,而是一个劲地“骂”路不平,来帮孩子推卸责任;孩子大一点贪吃烫了嘴,做父母的也不是教育孩子该如何做,却跟孩子说,都是自己不好,把东西烧得这么烫;欺凌动物而被咬,做父母的不是教育孩子检讨自己的行为,却帮着孩子责打动物……做父母的可曾想到,正是他们的这种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孩子丧失了责任心,觉得所有的不愉快都是别人造成的,所有的错误都不是自己的责任。在父母、家人的溺爱下,孩子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从来只想着自己的权利而不会想到自己的责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稍不如意,撒泼赖皮。久而久之,依赖心理更严重,生活不会自理。上初中了,不会洗自己的衣服。上大学了,把整包整包的脏衣服往家里寄。甚至工作结婚、买车、带孩子都还依赖着父母,而不考虑自己应尽什么义务,应负什么责任。 转了一则报道,讲的是一个因破坏性行为受到停乘校车一周的处罚。这孩子只好每天步行上学,孩子每天很辛苦,向父母哭诉。别人建议其母亲用家里的汽车送孩子上学,但孩子的母亲却坚决地说:“不,他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教育观,无疑是正确的,它使孩子认识到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培养了孩子自觉遵守规则、积极自律的观念和习惯。 青少年作为社会的一员,既有应该享受的权利,当然也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作为父母有义务、有责任督促他们履行职 责,培养责任心。如果一个人对家庭没有责任心,那么他将来则很难培养起社会责任感。也可以说,父母自身对家庭、对社 会的责任心如何,对孩子来说是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不难想象,对家庭毫无责任感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很有责任心的孩子。实践证明,一个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责任心的人,是社会化的一种失败。因为他很难形成社会的归属感,很难适应社会生活。因此,我们应让孩子从小意识到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习惯的形成本来就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是长期培养和训练的结果。责任心的培养,要遵循这样一个规律,从自己到他人,从家庭到学校,从小事到大事,从具体到抽象。一个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怎能对他人负责?对家庭不能承担责任,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因此,我们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要从家庭起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抓起,循序 渐进,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
上一篇:成功小故事之把失败写在背面
下一篇:战国世风的复杂性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