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世风的复杂性概述
193阅读 0评论2009-02-20 z5xp7tm7
分类:
秦商鞅变法的目的之一就是“移风易俗”,即习俗,吸取中原先进文化,但还保留其古朴风气。东周洛阳素有重商之风。鲁地重儒术,隆礼乐,是孔孟学说的故乡。齐地有“大国之风”,而稷下学宫聚集并培育了一代学者,与鲁并称为“礼义之乡”。三晋多权变之士,这里是纵横家、法家思想的策源地。南方楚地神仙鬼怪思想流行,楚俗“信鬼而好祠”,这里诞生了浪漫主义诗人屈原。魏使臣江乙拜见楚王时说:“臣入境,闻楚之俗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 战国策楚策一》)讲的是楚人的真诚坦率。而司马迁“夫荆楚僄勇轻悍,好作乱” 《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的记载,则揭示了楚人的尚武精神。吴越之地,“其民精而轻”(《史记 三王世家》)。中山之俗,则为“亡国之风”“: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休息,康乐歌谣好悲。”(《 吕氏春秋 先识览》)越是在古代,世风的地域性就越明显,并且就战国时代来说,各地不同的社会风尚与统治者的态度有着。无论是商鞅在秦国革除戎狄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还是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都是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态度鲜明地提倡一种风气,反对另一种风气,实行移风易俗。
战国世风的复杂性,反映了新秩序的确立与旧秩序的破坏,乱中有治,治中生乱,在一定程度上,战国世风的出现是必然的,而且是合理的。尽管儒家认为战国世风今不如昔,乱人伦,毁纲纪,主张重新整顿社会秩序,恢复周礼,但法家却清醒地看到历史发展的趋势,认为战国世风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其中某些弊端的出现也不足为奇。
战国世风开一代新风,对秦汉乃至整个封建社会都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如流行于秦汉的游侠之风便始于战国。“儒以文乱
法,而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儒侠之分野是从好文者为 游士、尚武者为游侠而来,游侠保留了古武士之遗风。汉代游侠 之风颇盛,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专辟《游侠列传》将其载入史 册。又如,私有制的发展从战国开始有所突破,到汉代便出现了“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史记游侠列传的舆论,维护私有制使 统治者利益不受损失已成为当时普遍的社会现象,随之而来的 统治者侈靡之风也愈演愈烈。再如,战国诸子百家之间的争鸣, 促进了学术空气的空前活跃,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 。尽管秦始皇专断于法,但秦政权瓦解后,汉初再度 出现了短暂的诸子百家现象,到汉武帝时期,就形成了以儒家为 主,综合各家的思潮,而延续2000 多年的封建统治思想体系即由此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