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战争的人们是如此的真实

289阅读 0评论2008-10-18 gzyv7867
分类:

1962年拍摄《伊万的童年》时,刚刚从苏联国立电影学院毕业的塔尔克夫斯基在苏联电影界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新人,但此前他的毕业短片《压路机和小提琴》在学校受到盛赞,被他的老师称为苏联国立电影学院的骄傲,大概就是由此他得到了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信任,接手拍摄了一半但无法进行下去的《伊万》,影片根据米哈伊尔波波夫的短篇小说改编。当时只剩下一半的摄制经费,而塔尔克夫斯基不仅拒绝此前拍摄的所有镜头,重写了剧本,还把整个摄制组连同演员都来了个大换班。 塔尔克夫斯基成功了,《伊万的童年》拿到了最具权威的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可是那个金狮塔尔克夫斯基见都没有见过,上级扣下了《伊万的童年》得到的所有奖杯。因为塔尔克夫斯基的电影太真实了,真实得让人甚至感到那么点震颤和恐惧。 首先,影片的画面充满了真实感。这是一部黑白电影。其实无色的世界往往是更真实的,它去掉了一切的附着和修饰,只剩下事物赤裸裸的原貌,这就是本质,是我们不自觉地会用整个灵魂去审视的本质。什么是战争?塔尔克夫斯基告诉我们它是昏暗,它是沼泽,它是泥浆,它是废墟,它是失掉翅膀的风车,它是老人风中飘动的白发,它是一张张注明绞刑和毙的死刑宣判书,它是战壕边倒毙的十字架。的确,战争就是这个样子,不知那些对战争狂热,渴望经受人生重大洗礼的人们看到这些朴素而真实的画面会作何感想,在这样混沌、黑白的世界里难道那些所谓的英雄的世界就会有什么色彩和光彩可言吗?战争就是残酷,就是灾难,根本没有什么光荣。每一次伊万伴随着惊叫从梦中惊醒,整个银幕都会充斥着他那张稚气、惊恐、警觉、坚毅的脸,他瞪大的双眼,眼睑下的两团比睡前更加浓重的黑色都直射入我们的心灵深处。没有色彩,只有明暗,但我们却从伊万的眼中读出了许多许多他所承载的无法说清的东西,那一刻,我们怎么能不被撼动,这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只因为他在战争中。 在战争片大量涌现的时期,《伊万的童年》却受到了国内电影界上层的抨击,它与那些单纯甚至是歪曲地宣讲卫国战争的光荣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英雄主义的战争影片是如此地不同,因为在这部影片中,面对战争的人们是如此的真实。转到手机里观看,依旧感到震撼。
上一篇:甜食危害小宝宝健康
下一篇:容易吓坏自己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