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正是《歡樂今宵》這個動機的節奏型,第一和第三個音半拍,第二和第四個音拍半,使「六五」填在第一、二個音成為適宜的填法。比如「問你兩問」、「係我嘅事」,其中的「你」、「我」可有唱倒了,倒往哪個聲調?是倒往高上?高平?
-
老師在回帖中所說「乾」高平聲好唱,「頭」高平聲效果略差,是正確的;《歡》和《人》兩首歌的節奏有所不同,也很對。學生只是覺得「3 5 4 3 ……要是填數字,最協音是『六五四二』,其中『五』是陽上聲」値得商榷。
就如《歡樂今宵》前面的 A+A' 曲式後面還有一句「大家暢聚」,用「二三四二」,第二字亦不用「五」,所以學生以為,在「3 5、4 3」這個動機中,開頭如「3」處用了低去,則「5」處用高平較好,高上次之,低上不好用。
-
再說,《歡樂今宵》裡,3音半拍,5音拍半,這樣的節奏型使小三度的關係非常明顯,所以「日頭」是難以唱準的。《人在旅途灑淚時》中,3和5兩個音時值都較短,小三度關係可以輕輕帶過,唱來效果又不同了。
-
這就是問題所在。「乾」是高平聲,好唱得多。「頭」這個變調為高上聲的字,效果就略差了。以前替于粦前輩填好些詞(有些是沒有公開出版的),每用到這些高上聲的字,我認為如高平聲般可唱的,他總認為有問題,但他是作曲家,只能依他。
-
補充一點,前面「淚乾了,在懷念往事」,「了」與「在」為兩句,在分析入律情況時,一般是不放在一起分析的,主要看「淚乾了」三字之間的關係。
頗不協音的例子,又如鄭國江《詠梅》,對稱旋律句「雪入梅林梅耐凍」、「既羨同儕仍耐凍」,七字前四後三,中間略頓。「梅林」、「同儕」兩低平連用,而旋律呈大二度下行關係,「梅林」唱如「妹林」,頗不協;後面「同儕」二字較書面語,口語鮮用,更難聽準。
-
學生覺得,旋律「3 5 4 3」,「3」→「5」 是小三度,後面「4」與「3」是小二度關係。小二度的連接關係影響了前面小三度的銜接。前面小三度用「六九」、「六三」都比「六五」好。例如《人在旅途灑淚時》(盧國沾詞),「淚乾了,在懷念往事」,前面三字即形成如「3 5 4」的音程關係,「了」與「在」字又恰好是「4」→「3」,與此曲類似。盧國沾在此用「二三五,二」(即「六三五,二」,中間「五」低上聲可酌換高去聲)。
-
字音是「六九四二」,旋律音是「六五四二」。
-
《歡樂今宵》的那個「頭」字沒問題呀,廣東話口語本身就存在這種變調的情況。香港政府有個 ISO 10646 相關的網站,提供了一份粵拼音調表,「頭」字之又讀音為「tou高上聲」。
http://www.ccli.gov.hk/textonly/tc_chi/parents/parents_can.html
-
Re:論填詞協音的彈性(11/6/09)
「歌曲之動人,在於歌者的情緒的表達,與音樂本身的配合,個別的字發音是否正確反而是其次。因為一首歌是一個整體,一句歌詞只是整體的一部份,而一個字,只是一小部份而已,只要這個字不會導致錯誤聯想,聽眾會跟隨歌曲的主題去欣賞,去揣摩字意、詞意的。」
以上一段說話,就是「整體思維」方法的表表者。
謝謝你的分享!
九連環沉迷者兼數學「學與教」發燒友
erauqscme
-
其實正是《歡樂今宵》這個動機的節奏型,第一和第三個音半拍,第二和第四個音拍半,使「六五」填在第一、二個音成為適宜的填法。比如「問你兩問」、「係我嘅事」,其中的「你」、「我」可有唱倒了,倒往哪個聲調?是倒往高上?高平?
-
老師在回帖中所說「乾」高平聲好唱,「頭」高平聲效果略差,是正確的;《歡》和《人》兩首歌的節奏有所不同,也很對。學生只是覺得「3 5 4 3 ……要是填數字,最協音是『六五四二』,其中『五』是陽上聲」値得商榷。
就如《歡樂今宵》前面的 A+A' 曲式後面還有一句「大家暢聚」,用「二三四二」,第二字亦不用「五」,所以學生以為,在「3 5、4 3」這個動機中,開頭如「3」處用了低去,則「5」處用高平較好,高上次之,低上不好用。
-
再說,《歡樂今宵》裡,3音半拍,5音拍半,這樣的節奏型使小三度的關係非常明顯,所以「日頭」是難以唱準的。《人在旅途灑淚時》中,3和5兩個音時值都較短,小三度關係可以輕輕帶過,唱來效果又不同了。
-
這就是問題所在。「乾」是高平聲,好唱得多。「頭」這個變調為高上聲的字,效果就略差了。以前替于粦前輩填好些詞(有些是沒有公開出版的),每用到這些高上聲的字,我認為如高平聲般可唱的,他總認為有問題,但他是作曲家,只能依他。
-
補充一點,前面「淚乾了,在懷念往事」,「了」與「在」為兩句,在分析入律情況時,一般是不放在一起分析的,主要看「淚乾了」三字之間的關係。
頗不協音的例子,又如鄭國江《詠梅》,對稱旋律句「雪入梅林梅耐凍」、「既羨同儕仍耐凍」,七字前四後三,中間略頓。「梅林」、「同儕」兩低平連用,而旋律呈大二度下行關係,「梅林」唱如「妹林」,頗不協;後面「同儕」二字較書面語,口語鮮用,更難聽準。
-
學生覺得,旋律「3 5 4 3」,「3」→「5」 是小三度,後面「4」與「3」是小二度關係。小二度的連接關係影響了前面小三度的銜接。前面小三度用「六九」、「六三」都比「六五」好。例如《人在旅途灑淚時》(盧國沾詞),「淚乾了,在懷念往事」,前面三字即形成如「3 5 4」的音程關係,「了」與「在」字又恰好是「4」→「3」,與此曲類似。盧國沾在此用「二三五,二」(即「六三五,二」,中間「五」低上聲可酌換高去聲)。
-
字音是「六九四二」,旋律音是「六五四二」。
-
《歡樂今宵》的那個「頭」字沒問題呀,廣東話口語本身就存在這種變調的情況。香港政府有個 ISO 10646 相關的網站,提供了一份粵拼音調表,「頭」字之又讀音為「tou高上聲」。
http://www.ccli.gov.hk/textonly/tc_chi/parents/parents_can.html
-
Re:論填詞協音的彈性(11/6/09)
「歌曲之動人,在於歌者的情緒的表達,與音樂本身的配合,個別的字發音是否正確反而是其次。因為一首歌是一個整體,一句歌詞只是整體的一部份,而一個字,只是一小部份而已,只要這個字不會導致錯誤聯想,聽眾會跟隨歌曲的主題去欣賞,去揣摩字意、詞意的。」
以上一段說話,就是「整體思維」方法的表表者。
謝謝你的分享!
九連環沉迷者兼數學「學與教」發燒友
erauqscme
-
其實正是《歡樂今宵》這個動機的節奏型,第一和第三個音半拍,第二和第四個音拍半,使「六五」填在第一、二個音成為適宜的填法。比如「問你兩問」、「係我嘅事」,其中的「你」、「我」可有唱倒了,倒往哪個聲調?是倒往高上?高平?
-
老師在回帖中所說「乾」高平聲好唱,「頭」高平聲效果略差,是正確的;《歡》和《人》兩首歌的節奏有所不同,也很對。學生只是覺得「3 5 4 3 ……要是填數字,最協音是『六五四二』,其中『五』是陽上聲」値得商榷。
就如《歡樂今宵》前面的 A+A' 曲式後面還有一句「大家暢聚」,用「二三四二」,第二字亦不用「五」,所以學生以為,在「3 5、4 3」這個動機中,開頭如「3」處用了低去,則「5」處用高平較好,高上次之,低上不好用。
-
再說,《歡樂今宵》裡,3音半拍,5音拍半,這樣的節奏型使小三度的關係非常明顯,所以「日頭」是難以唱準的。《人在旅途灑淚時》中,3和5兩個音時值都較短,小三度關係可以輕輕帶過,唱來效果又不同了。
-
這就是問題所在。「乾」是高平聲,好唱得多。「頭」這個變調為高上聲的字,效果就略差了。以前替于粦前輩填好些詞(有些是沒有公開出版的),每用到這些高上聲的字,我認為如高平聲般可唱的,他總認為有問題,但他是作曲家,只能依他。
-
補充一點,前面「淚乾了,在懷念往事」,「了」與「在」為兩句,在分析入律情況時,一般是不放在一起分析的,主要看「淚乾了」三字之間的關係。
頗不協音的例子,又如鄭國江《詠梅》,對稱旋律句「雪入梅林梅耐凍」、「既羨同儕仍耐凍」,七字前四後三,中間略頓。「梅林」、「同儕」兩低平連用,而旋律呈大二度下行關係,「梅林」唱如「妹林」,頗不協;後面「同儕」二字較書面語,口語鮮用,更難聽準。
-
學生覺得,旋律「3 5 4 3」,「3」→「5」 是小三度,後面「4」與「3」是小二度關係。小二度的連接關係影響了前面小三度的銜接。前面小三度用「六九」、「六三」都比「六五」好。例如《人在旅途灑淚時》(盧國沾詞),「淚乾了,在懷念往事」,前面三字即形成如「3 5 4」的音程關係,「了」與「在」字又恰好是「4」→「3」,與此曲類似。盧國沾在此用「二三五,二」(即「六三五,二」,中間「五」低上聲可酌換高去聲)。
-
字音是「六九四二」,旋律音是「六五四二」。
-
《歡樂今宵》的那個「頭」字沒問題呀,廣東話口語本身就存在這種變調的情況。香港政府有個 ISO 10646 相關的網站,提供了一份粵拼音調表,「頭」字之又讀音為「tou高上聲」。
http://www.ccli.gov.hk/textonly/tc_chi/parents/parents_can.html
-
Re:論填詞協音的彈性(11/6/09)
「歌曲之動人,在於歌者的情緒的表達,與音樂本身的配合,個別的字發音是否正確反而是其次。因為一首歌是一個整體,一句歌詞只是整體的一部份,而一個字,只是一小部份而已,只要這個字不會導致錯誤聯想,聽眾會跟隨歌曲的主題去欣賞,去揣摩字意、詞意的。」
以上一段說話,就是「整體思維」方法的表表者。
謝謝你的分享!
九連環沉迷者兼數學「學與教」發燒友
erauqscme
-
其實正是《歡樂今宵》這個動機的節奏型,第一和第三個音半拍,第二和第四個音拍半,使「六五」填在第一、二個音成為適宜的填法。比如「問你兩問」、「係我嘅事」,其中的「你」、「我」可有唱倒了,倒往哪個聲調?是倒往高上?高平?
-
老師在回帖中所說「乾」高平聲好唱,「頭」高平聲效果略差,是正確的;《歡》和《人》兩首歌的節奏有所不同,也很對。學生只是覺得「3 5 4 3 ……要是填數字,最協音是『六五四二』,其中『五』是陽上聲」値得商榷。
就如《歡樂今宵》前面的 A+A' 曲式後面還有一句「大家暢聚」,用「二三四二」,第二字亦不用「五」,所以學生以為,在「3 5、4 3」這個動機中,開頭如「3」處用了低去,則「5」處用高平較好,高上次之,低上不好用。
-
再說,《歡樂今宵》裡,3音半拍,5音拍半,這樣的節奏型使小三度的關係非常明顯,所以「日頭」是難以唱準的。《人在旅途灑淚時》中,3和5兩個音時值都較短,小三度關係可以輕輕帶過,唱來效果又不同了。
-
這就是問題所在。「乾」是高平聲,好唱得多。「頭」這個變調為高上聲的字,效果就略差了。以前替于粦前輩填好些詞(有些是沒有公開出版的),每用到這些高上聲的字,我認為如高平聲般可唱的,他總認為有問題,但他是作曲家,只能依他。
-
補充一點,前面「淚乾了,在懷念往事」,「了」與「在」為兩句,在分析入律情況時,一般是不放在一起分析的,主要看「淚乾了」三字之間的關係。
頗不協音的例子,又如鄭國江《詠梅》,對稱旋律句「雪入梅林梅耐凍」、「既羨同儕仍耐凍」,七字前四後三,中間略頓。「梅林」、「同儕」兩低平連用,而旋律呈大二度下行關係,「梅林」唱如「妹林」,頗不協;後面「同儕」二字較書面語,口語鮮用,更難聽準。
-
學生覺得,旋律「3 5 4 3」,「3」→「5」 是小三度,後面「4」與「3」是小二度關係。小二度的連接關係影響了前面小三度的銜接。前面小三度用「六九」、「六三」都比「六五」好。例如《人在旅途灑淚時》(盧國沾詞),「淚乾了,在懷念往事」,前面三字即形成如「3 5 4」的音程關係,「了」與「在」字又恰好是「4」→「3」,與此曲類似。盧國沾在此用「二三五,二」(即「六三五,二」,中間「五」低上聲可酌換高去聲)。
-
字音是「六九四二」,旋律音是「六五四二」。
-
《歡樂今宵》的那個「頭」字沒問題呀,廣東話口語本身就存在這種變調的情況。香港政府有個 ISO 10646 相關的網站,提供了一份粵拼音調表,「頭」字之又讀音為「tou高上聲」。
http://www.ccli.gov.hk/textonly/tc_chi/parents/parents_can.html
-
Re:論填詞協音的彈性(11/6/09)
「歌曲之動人,在於歌者的情緒的表達,與音樂本身的配合,個別的字發音是否正確反而是其次。因為一首歌是一個整體,一句歌詞只是整體的一部份,而一個字,只是一小部份而已,只要這個字不會導致錯誤聯想,聽眾會跟隨歌曲的主題去欣賞,去揣摩字意、詞意的。」
以上一段說話,就是「整體思維」方法的表表者。
謝謝你的分享!
九連環沉迷者兼數學「學與教」發燒友
erauqscme
-
其實正是《歡樂今宵》這個動機的節奏型,第一和第三個音半拍,第二和第四個音拍半,使「六五」填在第一、二個音成為適宜的填法。比如「問你兩問」、「係我嘅事」,其中的「你」、「我」可有唱倒了,倒往哪個聲調?是倒往高上?高平?
-
老師在回帖中所說「乾」高平聲好唱,「頭」高平聲效果略差,是正確的;《歡》和《人》兩首歌的節奏有所不同,也很對。學生只是覺得「3 5 4 3 ……要是填數字,最協音是『六五四二』,其中『五』是陽上聲」値得商榷。
就如《歡樂今宵》前面的 A+A' 曲式後面還有一句「大家暢聚」,用「二三四二」,第二字亦不用「五」,所以學生以為,在「3 5、4 3」這個動機中,開頭如「3」處用了低去,則「5」處用高平較好,高上次之,低上不好用。
-
再說,《歡樂今宵》裡,3音半拍,5音拍半,這樣的節奏型使小三度的關係非常明顯,所以「日頭」是難以唱準的。《人在旅途灑淚時》中,3和5兩個音時值都較短,小三度關係可以輕輕帶過,唱來效果又不同了。
-
這就是問題所在。「乾」是高平聲,好唱得多。「頭」這個變調為高上聲的字,效果就略差了。以前替于粦前輩填好些詞(有些是沒有公開出版的),每用到這些高上聲的字,我認為如高平聲般可唱的,他總認為有問題,但他是作曲家,只能依他。
-
補充一點,前面「淚乾了,在懷念往事」,「了」與「在」為兩句,在分析入律情況時,一般是不放在一起分析的,主要看「淚乾了」三字之間的關係。
頗不協音的例子,又如鄭國江《詠梅》,對稱旋律句「雪入梅林梅耐凍」、「既羨同儕仍耐凍」,七字前四後三,中間略頓。「梅林」、「同儕」兩低平連用,而旋律呈大二度下行關係,「梅林」唱如「妹林」,頗不協;後面「同儕」二字較書面語,口語鮮用,更難聽準。
-
學生覺得,旋律「3 5 4 3」,「3」→「5」 是小三度,後面「4」與「3」是小二度關係。小二度的連接關係影響了前面小三度的銜接。前面小三度用「六九」、「六三」都比「六五」好。例如《人在旅途灑淚時》(盧國沾詞),「淚乾了,在懷念往事」,前面三字即形成如「3 5 4」的音程關係,「了」與「在」字又恰好是「4」→「3」,與此曲類似。盧國沾在此用「二三五,二」(即「六三五,二」,中間「五」低上聲可酌換高去聲)。
-
字音是「六九四二」,旋律音是「六五四二」。
-
《歡樂今宵》的那個「頭」字沒問題呀,廣東話口語本身就存在這種變調的情況。香港政府有個 ISO 10646 相關的網站,提供了一份粵拼音調表,「頭」字之又讀音為「tou高上聲」。
http://www.ccli.gov.hk/textonly/tc_chi/parents/parents_can.html
-
Re:論填詞協音的彈性(11/6/09)
「歌曲之動人,在於歌者的情緒的表達,與音樂本身的配合,個別的字發音是否正確反而是其次。因為一首歌是一個整體,一句歌詞只是整體的一部份,而一個字,只是一小部份而已,只要這個字不會導致錯誤聯想,聽眾會跟隨歌曲的主題去欣賞,去揣摩字意、詞意的。」
以上一段說話,就是「整體思維」方法的表表者。
謝謝你的分享!
九連環沉迷者兼數學「學與教」發燒友
erauqscme
-
其實正是《歡樂今宵》這個動機的節奏型,第一和第三個音半拍,第二和第四個音拍半,使「六五」填在第一、二個音成為適宜的填法。比如「問你兩問」、「係我嘅事」,其中的「你」、「我」可有唱倒了,倒往哪個聲調?是倒往高上?高平?
-
老師在回帖中所說「乾」高平聲好唱,「頭」高平聲效果略差,是正確的;《歡》和《人》兩首歌的節奏有所不同,也很對。學生只是覺得「3 5 4 3 ……要是填數字,最協音是『六五四二』,其中『五』是陽上聲」値得商榷。
就如《歡樂今宵》前面的 A+A' 曲式後面還有一句「大家暢聚」,用「二三四二」,第二字亦不用「五」,所以學生以為,在「3 5、4 3」這個動機中,開頭如「3」處用了低去,則「5」處用高平較好,高上次之,低上不好用。
-
再說,《歡樂今宵》裡,3音半拍,5音拍半,這樣的節奏型使小三度的關係非常明顯,所以「日頭」是難以唱準的。《人在旅途灑淚時》中,3和5兩個音時值都較短,小三度關係可以輕輕帶過,唱來效果又不同了。
-
這就是問題所在。「乾」是高平聲,好唱得多。「頭」這個變調為高上聲的字,效果就略差了。以前替于粦前輩填好些詞(有些是沒有公開出版的),每用到這些高上聲的字,我認為如高平聲般可唱的,他總認為有問題,但他是作曲家,只能依他。
-
補充一點,前面「淚乾了,在懷念往事」,「了」與「在」為兩句,在分析入律情況時,一般是不放在一起分析的,主要看「淚乾了」三字之間的關係。
頗不協音的例子,又如鄭國江《詠梅》,對稱旋律句「雪入梅林梅耐凍」、「既羨同儕仍耐凍」,七字前四後三,中間略頓。「梅林」、「同儕」兩低平連用,而旋律呈大二度下行關係,「梅林」唱如「妹林」,頗不協;後面「同儕」二字較書面語,口語鮮用,更難聽準。
-
學生覺得,旋律「3 5 4 3」,「3」→「5」 是小三度,後面「4」與「3」是小二度關係。小二度的連接關係影響了前面小三度的銜接。前面小三度用「六九」、「六三」都比「六五」好。例如《人在旅途灑淚時》(盧國沾詞),「淚乾了,在懷念往事」,前面三字即形成如「3 5 4」的音程關係,「了」與「在」字又恰好是「4」→「3」,與此曲類似。盧國沾在此用「二三五,二」(即「六三五,二」,中間「五」低上聲可酌換高去聲)。
-
字音是「六九四二」,旋律音是「六五四二」。
-
《歡樂今宵》的那個「頭」字沒問題呀,廣東話口語本身就存在這種變調的情況。香港政府有個 ISO 10646 相關的網站,提供了一份粵拼音調表,「頭」字之又讀音為「tou高上聲」。
http://www.ccli.gov.hk/textonly/tc_chi/parents/parents_can.html
-
Re:論填詞協音的彈性(11/6/09)
「歌曲之動人,在於歌者的情緒的表達,與音樂本身的配合,個別的字發音是否正確反而是其次。因為一首歌是一個整體,一句歌詞只是整體的一部份,而一個字,只是一小部份而已,只要這個字不會導致錯誤聯想,聽眾會跟隨歌曲的主題去欣賞,去揣摩字意、詞意的。」
以上一段說話,就是「整體思維」方法的表表者。
謝謝你的分享!
九連環沉迷者兼數學「學與教」發燒友
erauqscme
-
其實正是《歡樂今宵》這個動機的節奏型,第一和第三個音半拍,第二和第四個音拍半,使「六五」填在第一、二個音成為適宜的填法。比如「問你兩問」、「係我嘅事」,其中的「你」、「我」可有唱倒了,倒往哪個聲調?是倒往高上?高平?
-
老師在回帖中所說「乾」高平聲好唱,「頭」高平聲效果略差,是正確的;《歡》和《人》兩首歌的節奏有所不同,也很對。學生只是覺得「3 5 4 3 ……要是填數字,最協音是『六五四二』,其中『五』是陽上聲」値得商榷。
就如《歡樂今宵》前面的 A+A' 曲式後面還有一句「大家暢聚」,用「二三四二」,第二字亦不用「五」,所以學生以為,在「3 5、4 3」這個動機中,開頭如「3」處用了低去,則「5」處用高平較好,高上次之,低上不好用。
-
再說,《歡樂今宵》裡,3音半拍,5音拍半,這樣的節奏型使小三度的關係非常明顯,所以「日頭」是難以唱準的。《人在旅途灑淚時》中,3和5兩個音時值都較短,小三度關係可以輕輕帶過,唱來效果又不同了。
-
這就是問題所在。「乾」是高平聲,好唱得多。「頭」這個變調為高上聲的字,效果就略差了。以前替于粦前輩填好些詞(有些是沒有公開出版的),每用到這些高上聲的字,我認為如高平聲般可唱的,他總認為有問題,但他是作曲家,只能依他。
-
補充一點,前面「淚乾了,在懷念往事」,「了」與「在」為兩句,在分析入律情況時,一般是不放在一起分析的,主要看「淚乾了」三字之間的關係。
頗不協音的例子,又如鄭國江《詠梅》,對稱旋律句「雪入梅林梅耐凍」、「既羨同儕仍耐凍」,七字前四後三,中間略頓。「梅林」、「同儕」兩低平連用,而旋律呈大二度下行關係,「梅林」唱如「妹林」,頗不協;後面「同儕」二字較書面語,口語鮮用,更難聽準。
-
學生覺得,旋律「3 5 4 3」,「3」→「5」 是小三度,後面「4」與「3」是小二度關係。小二度的連接關係影響了前面小三度的銜接。前面小三度用「六九」、「六三」都比「六五」好。例如《人在旅途灑淚時》(盧國沾詞),「淚乾了,在懷念往事」,前面三字即形成如「3 5 4」的音程關係,「了」與「在」字又恰好是「4」→「3」,與此曲類似。盧國沾在此用「二三五,二」(即「六三五,二」,中間「五」低上聲可酌換高去聲)。
-
字音是「六九四二」,旋律音是「六五四二」。
-
《歡樂今宵》的那個「頭」字沒問題呀,廣東話口語本身就存在這種變調的情況。香港政府有個 ISO 10646 相關的網站,提供了一份粵拼音調表,「頭」字之又讀音為「tou高上聲」。
http://www.ccli.gov.hk/textonly/tc_chi/parents/parents_can.html
-
Re:論填詞協音的彈性(11/6/09)
「歌曲之動人,在於歌者的情緒的表達,與音樂本身的配合,個別的字發音是否正確反而是其次。因為一首歌是一個整體,一句歌詞只是整體的一部份,而一個字,只是一小部份而已,只要這個字不會導致錯誤聯想,聽眾會跟隨歌曲的主題去欣賞,去揣摩字意、詞意的。」
以上一段說話,就是「整體思維」方法的表表者。
謝謝你的分享!
九連環沉迷者兼數學「學與教」發燒友
erauqsc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