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韻之依據

1410阅读 0评论2013-06-08 黃志華
分类:IT职场

 

  從舊報紙上讀到羅忼烈的論文(《華僑日報》1971810):「略談詩詞用韻之沿革」。

 

  文中指出:「宋人詞用韻,較詩尤寬,俚語方音,在所不計。其時北方入聲,或已漸變,故宋詞有以入代平之法,更有入聲通押之例。」

 

  羅教授以辛棄疾詞為例,某首《賀新郎》詞謂:「柳暗凌波路。送春歸,猛風暴雨,一番新綠!」其中的「綠」字當作去聲,與「路」、「雨」同叶。還有一首辛詞《定風波.自和》,最後幾句云:「從此酒酣明月夜,耳熱,那邊應是說儂時。」,其中的「熱」字應當作去聲,與「夜」同叶。

 

  文中又舉了兩首韓玉的詞為例,而韓玉是孝宗隆興初年時由金投宋,所以他的詞中常把入聲與上去聲通叶。對此,羅教授道:「此時北方當無入聲矣。」

 

  讀此文可知,古人填詞,叶韻用字,大多以詞人自己的口音為憑,無所謂「韻書」。倒是我們現在寫詩填詞,卻要去依古人的詩韻詞韻。這做法,對失去很多古音的普通話的使用者來說,還是應該的,因為那樣應該能較好地保持古漢語傳統。但對於保存了很多古漢語音韻的嶺南方言的使用者來說,事必據詩韻詞韻則大可不需。就像辛棄疾那樣以填詞者自己的口音為憑就可以了。

 

 

 

 














 
上一篇:香港長洲宜亭之聯
下一篇:《彩雲追月》的本意式填詞版本